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探究”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探究”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深入探究的课堂情境。通过有趣的化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知识变换为一系列研究性的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有:

一、通过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趣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这里说的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一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以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进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当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时便会异常惊奇,想知道“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二、以实验的问题为载体,培养主动探究的热情

化学知识基于化学实验,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适时地引导点拨,防止学生只做不看和看而不想。引导学生不让任何一个现象从自己的眼前溜走,捕捉现象,寻求原因,揭示本质。这样的思维活动会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为什么”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综合讨论寻求规律性结论。例如,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教材介绍的几种方法,通过分组实验,你们发现制取方法各有什么优势和缺点呢?设计这样的课题研究,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还能通过实验的结果学会分析实验的弊和利。通过不同的分组实验,学生能够体会到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产生气体的速度比较快,且几乎没有副产物,是比较好的制取氧气的方法,但高锰酸钾的粉末颗粒很小,易被气体带入水槽中,故实验时,需要在试管口置一团棉花。但该实验最大的缺点是生成氧气的量比较少,生成氧气的质量仅占高锰酸钾质量的10%左右,要制取较多的氧气,也不宜用该方法。教学中还可以抓住实验的“异常”情况设疑引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的热情。

三、通过设疑,启迪思维,培养多角度探究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疑布障,在常规的途径中设置非常规的问题,或在一般层次中设置较深层次的问题,或在单向问题中设置多项问题,有意给学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要求用质量分数为14.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这本是一个常规问题,但却因缺少浓溶液密度而难以解决,怎么办?只好开动脑筋去寻求“密度”的数据了――量体积、称质量、再计算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问题连锁,环环相生,培养深入探究能力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思路。由一个貌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生,步步深入。“问题――探究”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是“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根本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更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创造性处理,使之转换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实验,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究”有师生交流,还要有学生之间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袖手旁观,应当热情地走到学生中间,作他们探究新知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2.问题启发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能够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发剂和促进剂。教师要时刻注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手、眼、脑并用的研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质疑解难。

3.可接受性原则

问题的提出应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即正确估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目标定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因为,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须思考,而过于深奥,又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使探究的勇气和信心受挫。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且精心设计,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化难为易;对于较浅显的问题也要精心处理,使之易中生趣。

4.灵活性原则

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往往带有教师较强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依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如改变问题难度,转换设疑方式,给予适当帮助等。不可生搬硬套,强迫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思维,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问题――探究”式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讨论,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同时,该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能深入浅出,将深奥知识转换为浅显示例或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状况,有因势利导、驾驭课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