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一种内在兴趣。文章从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创造中等水平焦虑的学习气氛五方面讨论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方法。旨在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关键词: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方式

动机(motivation)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有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它能对人的活动增添力量并使之具有方向性,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学习动机是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机足够,学习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学习动机从自发性和目的性来分,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主要靠学习活动的外部辅助手段,如分数、奖励、荣誉、升学、就业等因素引起,而内部动机主要靠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成功感等稳定的内在心理因素引起,并把学习活动看成是自己追求的目标,把写文章、解难题看作是快乐的事情,把那些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的成功体验看作是奖励。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一种内在兴趣,这种动机下的学习不是靠外力的推动,而是自觉自动地、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更具有持久性。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下面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学习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他们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心理学家克罗思(G.Cross)指出:“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克什(Keresh,1962)的研究就显示发现学习比指导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原因就是学习者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向有适当难度的任务挑战,可以满足其好奇心。

教育实践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意:首先,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个制约因素。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差异,依据差异创设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产生愿问其详的心情。其次,熟练掌握教材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自如地驾驭教材,设计似是而非的问题,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的产生。再次,采用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教师可采用设疑法,即向学生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如,化学教师讲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时可提问:“打开汽水瓶盖时,为什么会有大量气泡放出?为什么热天比冷天冒的气泡更多?”学生展开了讨论,但对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却束手无策,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讲述教学内容,就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并加深记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设置悬念,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产生欲罢不能之感。如,语文教师教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可这样开头:“在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当这篇小说还在报刊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是写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查小说的作者。很快这部小说就被翻译介绍到国外。”这样的开场白使学生产生了悬念:“这篇小说的标题、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谁?为何能产生巨大震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欲望。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即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学习任务的认知。在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舒恩克(D.H.Schunk)1984年的研究和约翰(John)1987年的研究都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国内学者何先友1992年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不仅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而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定方法和措施是可以改变和提高的。

许多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在学习中放弃应有的尝试和努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教师可以通过为他们选择难易适合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水平;让他们观看和想像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水平,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学习的进行;教师还可以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判断。

三、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威纳(B.Weiner,1979)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课业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帮助、情绪等,其中,努力和能力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将成功归因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归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容易使学生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归因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我国青年学者隋光远提出的“积极归因训练”模式是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的一条有效途径。“积极归因训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努力归因”,即成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第二层含义是“现实归因”,即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辨证法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四、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学习动机迁移是把其他活动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者是把这一学科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之中。布鲁纳(J.S.Bruner)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在学生还没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之前,教师不应消极地等待,而是应积极利用原有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地使之迁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如,利用游戏与学习的联系,把学生对游戏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利用学好语文的意义与学好数学的关系,把对数学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学习语文上来。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习动机迁移,激发学习动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现有动机,看它是否正确、合理;其次,找出“相同因素”,即找出现有动机与将要形成的学习动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次,强化“相同因素”;最后,导向新的学习,即把强化后的有利因素与新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至于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迁移,确实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五、创造中等水平焦虑的学习气氛

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和痛苦的情绪体验。适度的焦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焦虑水平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唤醒水平,过低的焦虑,盲目乐观会使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过度的焦虑,对惩罚的恐惧和地位丧失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不适、无力等身体反应,不能帮助注意力集中于学习;适度的焦虑即中等水平焦虑,可以成为学生的自我压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焦虑水平和课堂上的焦虑气氛,造成学生中等水平的焦虑。对低焦虑水平的学生,适宜采用有较大压力的教学和测验,促使他们的动机唤醒水平由低趋向中等;对过高焦虑水平的学生,应采用压力较小的教学和测验,促使他们的动机水平趋向中等,还应指导他们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努力的目标。教师本身也应纠正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