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渐入佳境教游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渐入佳境教游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进入了猜画品文这一环节。

一、画境

师:当代作家梁衡的厅堂之侧挂有一幅画,那幅画的题材就取自《记承天寺夜游》。梁衡特别喜爱它,说它淡雅、高洁,是阐释古典文学的一轴精品。那么,我们猜一猜,这幅图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何能让一名大作家情有独钟呢?

生:我想,画上的月应是清爽的,画上的树应该是疏朗的,那里的氛围应该是很清静的。

生:应该说是很幽静,而且月色还有一点点朦胧。

师:何以见得?

生:那句“盖竹柏影也”,就让整个月夜显得很清幽,并染着一点朦胧的氛围。

生:我感到那个“盖”字很有味道。“盖”是“原来”的意思,说明原来所感的“藻荇交横”是一种错觉。为何使“我”产生错觉,是“我”进入了一种明净澄澈的世界,以为自己在水中,所以把无形的“竹柏影”疑做为有形的“藻荇”。月色之明与“竹柏影”之暗相互映衬,这就更能表现画面的澄澈美、朦胧美和幽静美。

师:那“藻荇交横”原来是一种错觉,真的很有意思。你们对它还有哪些看法,再跟着说一说。

生:我感到文章中的“藻荇交横”在画面中有特殊的意味。那看似写竹柏的影子,其实是从侧面写明净的月光。文章的后半部紧随“月色”一词,从多方位对“月色”加以描绘:月色有形,如“积水”;月色有光,“空明”;月色有味,那“藻荇交横”一句,使人似乎嗅到了浓浓的水草香味。

生:“藻荇交横”还有另外一种意味。“积水空明”,给人以沉静之感;而“藻荇交横”则给人以摇曳起伏的动态美感,这就使整个画面显现着一种动静结合的和谐美。

二、诗境

师:其实,这篇文章不仅显现着美妙的画意,还藏有浓浓的诗情。你能从“画意”中寻觅出“诗情”来吗?若能,就展示你的才能,说出你的发现吧――

生:我读此文,感到作者的心随着外在景物或明或暗地变化着。开始,“夜,解衣欲睡”,可看出作者的心绪随夜境到来而沉闷隐晦。“月色入户”,让他的心绪欣欣然了,转而“起行”,潜意识中去寻觅更亮更美的月色。这是情感的一个起伏;转而他又觉得孤独起来,接着就去寻找好友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作者用一个“亦”字,表现了他找到同行者的极度惊喜之情,这是作者情感的第二次起伏;从与张怀民平静地步于庭中,到猛然发现积水空明的景象,进而对人生发出深深地喟叹,是作者情感的第三次起伏。

生:这篇文章的景物完全被诗化了。与其说作者的心随外在景物或明或暗地变化,不如说作者的心主宰着外在景物或明或暗地变化;与其说心随景动,不如说景随心动。作者被贬后,内在心绪一直是在或明或暗地变化着,困惑、彻悟,郁闷、欣喜,压抑、旷达,因而他所见之景也就是摇曳动荡明暗不定的。

师:说得很好!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景和情相互交织共同生长。同学们能不能再从另外的角度来领略这篇文章美妙的诗意?

生:我感到作者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诗境中。作者和友人走进这静静的寺院,其实就是在远离尘嚣;作者和友人走进这淡淡的月夜,其实就是在远离烦杂。在这里,诗人过滤了声音,过滤了色彩,构建了一个淡雅静谧的月夜,自然使自己最终获得心灵的澄澈与宁静。

三、禅境

师: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诗境。读书,要知人论世。我们知道,苏轼不仅对老庄颇有研究,而且对佛教也颇有造诣。他有许多佛教界的朋友,如惠崇、佛印等。佛教讲究以平静的内心,去禅悟人世间的至道,并把自己的身心超然于大千世界之外。你能从文章中能领悟出这一文化因子吗?

生:作者内心的平静体现在一个“闲”字上。全文也是以“闲”字贯穿始终。先是闲暇之人,苏轼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已无案牍之劳形;再是闲适之景,在这个月夜,没有烦躁的声音,没有灼眼的色彩;再就是闲适恬淡之情,这夜月光如水,一洗人们心中的烦闷,让人们的心安闲平静下来。

生:我感到这个静谧的月夜,既是人们的安闲之境,又是佛学中的特定禅境。在这里,月光明净、松柏幽静、游人娴静、氛围宁静。这是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境界。这是一种禅境、一种悟境,它能启迪着人们去重新禅悟人生。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苏轼在这个境界中得到了大彻大悟。人世间是美好的,可缺少享受其美好的人。谁能发现这种“闲”境,唯独像苏轼这样远离尘嚣之人;谁能享受到这种“闲”境,唯独像苏轼那样能从内心摆脱尘世虚名的人。那最后一句的深深感叹,其实也是在庆幸自己,庆幸自己的悟道,庆幸自己走进了一个了无尘杂的世界。

师:此时的苏轼走进了――

生:禅境。

师:苏轼在这个禅境中――

生:凄凉的心灵得以慰藉,忧伤的情感得以寄托得以解脱。

评点:

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

看到文题,我想起了“渐入佳境”的故事。东晋名画家顾恺之吃甘蔗,总是从梢子吃起。有人问其故,他说:“我从梢部吃起,越吃越甜,越吃越有味道,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

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不就是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美妙境界的过程吗?夏玉桥老师的这一课教学,就深得此法。

渐入佳境有别着急,慢慢来的意思。它不要求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一股脑地把教学内容都交给学生,而是稳稳地找到一个切入点,然后把学生的思绪引向深处。在此课开始,夏老师不急不躁地从一幅画入手,让孩子们猜想这幅画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他既没有过多说教,又没有刻意煽情,只是把学生带到一个深入文本的起点上。随着学生对画面的一点点描摹,对文本的解读也在由浅入深地顺畅进行。这种从低起点开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看似慢实则快。

渐入佳境有一步一步慢慢来的意思,它体现了一种过程性。此课中,夏老师设计了画境、诗境、禅境三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画意,再让学生感受诗情,最后让学生禅悟人生的哲理。就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带到文章深层的境地。不仅如此,夏老师又从细微处入手,在环节内部,引导学生思维一点点地向前深入。如在教学的第一层次画境中,当学生描摹出画面的氛围应当是很幽静,并带有一点朦胧的氛围时,夏老师用一句“何以见得”,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品读课文,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两句话:

生:那句“盖竹柏影也”,就让整个月夜显得很清幽,并染着一点朦胧的氛围。

生:我感到那个“盖”字很有味道。“盖”是“原来”的意思,说明原来所感的“藻荇交横”是一种错觉。为何使“我”产生错觉,是“我”进入了一种明净澄澈的世界,以为自己在水中,所以把无形的“竹柏影”疑做为有形的“藻荇”。月色之明与“竹柏影”之暗相互映衬,这就更能表现画面的澄澈美、朦胧美和幽静美。

渐入佳境中的“渐”字还有慢慢渗透的意味,它在告诉人们,文本的思想情感是读者一点点“悟”出来的。此课中,夏老师从不特别地指出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画境,在悟的过程中,让诗情从画面中自然而然地流出来。请看下面的这个教学细节:

师:其实,这篇文章不仅显现着美妙的画意,还藏有浓浓的诗情。你能从“画意”中寻觅出“诗情”来吗?若能,就展示你的才能,说出你的发现吧――

其中,“你能从‘画意’中寻觅出‘诗情’来吗”一句,就是在让学生去用心地读景“悟”景,好让“诗情”从画面上一点一点地渗出来。

运用“渐入佳境”的教学方式不仅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而且极适合本课的文本特质。本课为游记性散文,其文本特点为以景写情,以情悟理。景、情、理是文本内部逐层深入的三个层次。这既是文本的表达次序,又是人们的认知次序。夏老师运用“渐入佳境”的教学方式设计出的画境诗境禅境三个教学过程,既适合了文本的表达次序,又适应了人们的认知次序,因而能够顺其自然,所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曾说:“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在语文教学中,这个“做”字,就可以理解为作者酝酿一篇文章的过程;“学”字,可以理解为课堂上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而“教”字则可以理解为设计教案引导学生的过程。这样看来,这堂课教学的成功,就是因为执教者找到了文章形成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主动顺应其规律,从而创造出了崭新的教学设计的结果。

[作者通联:安徽五河县临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