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内涵已不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内涵已不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的升级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两三年就完成。企业要永续经营,必须不断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来说,转型升级永无止境。

《中国海关》: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如何开始的?

江凌:事实上,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没有停止过,并不是现在才开始。伴随加工贸易的发展,企业从最初做简单加工装配,然后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加大研发和提高技术,生产附加值越来越高的产品。比如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具备了研发设计能力,再不像过去那样搞简单的加工装配。这就是不断升级转型的结果。可以说,企业转型升级是其应对市场竞争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企业想获得持续发展的本能需要。所以,我们感觉到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并依靠市场的力量。

推动企业不断转型升级的,主要是市场这只手。但我们也感觉到,在目前体制的条件下,政府在资源调配上还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有必要增加政府这只手,通过市场的倒逼和政府的推动,共同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所以,从2007年开始,东莞市政府因应东莞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主动、系统地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海关》: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如何组织实施的?

江凌:东莞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由于东莞的加工贸易发展得比较早,先发展肯定就早遇到发展带来的问题。比如面对成本上升等问题,东莞都比其他地区要更早一些,这也使东莞的企业更早地意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这实际上也是要求我们搞清楚什么是转型升级,如何理解转型升级这些基本问题。我们与相关的商会组织和行业机构进行多次的研究,认真考察了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产业升级的路途和经验以后,对转型升级才有越来越清楚的认识。

我们觉得,转型和升级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升级应该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就是向微笑曲线的研发端延伸,让这些企业有能力承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成本意识、管理能力等各方面便都需要综合调整。而转型着眼于产品市场的拓展,也就是向微笑曲线的品牌端延伸。具体到东莞的企业,就是让有条件的代工企业,在做好海外品牌代工的同时,通过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实现经营形态的转变。

因此,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总体围绕上面两个方向来推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状况来选择升级或转型,我们再相应地搭配不同的政策。因为尽管所有加工贸易企业都有必要升级,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必要和有条件转型。

《中国海关》: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具体的问题?

江凌: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达成思想共识,再在此基础上解决企业升级转型涉及到需要政府解决和支持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往往缺乏升级转型的动力,而当市场环境不好,企业希望升级转型提升竞争力时,又往往是最缺转型升级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花了很多的力气来让企业明白,要长远发展,转型升级是惟一的选择。

企业转型升级也会改变它与所在镇村之间的利益关系,基层如果不积极支持,也会成为企业升级转型的障碍。所以,我们也要做很多具体工作消除基层干部对转型升级的误解,消除抵触情绪。

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建立一系列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公共平台,包括政策支持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府协调平台。我们推出了“1+26”的政策支持体系,即一个总体意见和26个具体政策,这里边包括具体的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市场、转型手续等各项内容。我们也组织了台湾15家的产业服务机构在东莞成立联合服务处服务,香港的专业机构也在东莞成立“香港专业服务中心”,直接为东莞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对相关的服务费用,政府都有具体的资助,比如咨询费政府负责80%,辅导费政府负责50%等等。我们还建立政府协调平台,每月10日固定召开协调会,协调解决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开拓内销,政府也积极搭建相应的平台,专门举办了每年一届的广东外博会、台湾名品博览会,并且设立了4个厂货直销中心。我们还与沃尔玛、阿里巴巴等共同搭建商贸合作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加入这些平台和网络,政府亦会给予50%的费用支持。

《中国海关》:自2007年以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东莞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江凌:从2007年到现在,东莞基本没有新开发土地,企业用工也减少将近100万,但全市的进出口额、税收、企业利润都喜人的上升。特别是2010年,东莞的GDP增长为10.3%,人均GDP增长为13.6%,超越了GDP总量的增长,这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2010年,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已经占全部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国际市场的单一依赖,并且已经有2000多家企业拥有自主品牌。

更加重要的是,经过几年的集中探索,企业的心态和状态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普遍认为不转型升级便失去了后续发展的能力。可以说,尽管企业还是原来的企业,但大部分内涵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如果说昨天的加工贸易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参与竞争,那么今天的加工贸易更多的是依靠我们成熟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

从东莞的实践看来,海关的服务能力和实际措施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比如黄埔海关还针对企业形态转变、拓展内销出台很多具体的措施。可以说,如果没有海关监管服务的创新,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好的态势。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升级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两三年就完成。企业要永续经营必须不断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来说,转型升级永无止境。

《中国海关》:东莞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没有具体的阶段性目标,近期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江凌:我们总的想法是希望五年有比较明显的成效,十年有根本的变化。

对于转型升级的程度,我们可以通过研发机构的设立数量、内销销售额、自主品牌的创立数量等指标来判断,也可以树立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实行量化考核。这些量化的目标分解到各镇,要与各镇的辖区内的企业共同实现。

只要思路对头和有更多的鼓励性的政策支持,按照目前的情况积极推进,我相信五年应该会有明显效果,如果再有八到十年,相当一批加工贸易企业将有根本性的提升。

《中国海关》:日、韩、台、港不同区域的代工企业在面对转型升级时有什么样不同的表现呢?

江凌:总的来说,港资企业产业层次偏低,多是传统产业中的玩具、纺织、服装、小家电等低附加值产品,其生存压力大,转型压力大。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比较弱,需要的支持也多。我们已经针对港资企业的诉求,与香港贸发局、生产力促进局、四大商会等重要的部门与机构形成联席会制度,与企业代表一起研讨,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联席会每季度都开一次,解决企业碰到的具体需要协调的问题。

相对来说,台资企业比较理解转型升级,因为台湾地区已经经

历过这样的经济发展过程。台资的代工多以IT为主,对转型升级的承受能力比较强。虽然也有企业要转移出东莞,选择其他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去生产。但从一些转出去的企业的经验来看,转移到东南亚的企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规避风险,所以东莞更多台资企业选择就地转型升级。东莞台商企业协会的号召力也很强,东莞市政府与协会合作,引导得非常顺利,效率高,成效显著。

日韩的代工企业因为语言、文化等不同的原因,对政策的理解会迟滞,信息不对称,沟通效率低,造成转型升级步伐略慢。这些企业的真正主导者和投资者都在境外,在中国的主管基本上是技术高管,不负责经营决策。针对此,东莞市政府组织工作组到日韩两国,现场与企业总部的负责人沟通,解决这些企业对转型升级所担心的问题。

《中国海关》:转型升级过程中,东莞的企业数量是否减少了?会不会影响到东莞的经济规模?

江凌:高耗能、劳动密集、附加值低的必然要转出去,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政府会积极作为,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因为转型升级其实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如果企业不具备生存能力,又不能转型,那么只有退出,这也是市场的结果。近四五年,东莞每年都有800家左右的企业消亡,但同时也有500到600家新建企业。从企业规模而言,新建立的企业要大于消亡的企业,企业总数减少了,但规模在增加,结构更加合理。

《中国海关》:您如何评价加工贸易对东莞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

江凌:概括起来说,加工贸易的实际贡献有八个方面:国家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港澳特区及台湾省紧密合作的重要纽带,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地方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剂,提升劳动力素质的有力手段,民营工业不断成长的重要土壤,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国际品质、注重环保的履行者。

东莞就是依靠加工贸易才从一个农业县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城市的。在东莞,加工贸易直接提供了600多万就业岗位,间接创造近400万的就业机会,如果仅靠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就业量的。每年通过邮局汇到内地的汇款就超过200亿元,大部分都是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员工的劳动积累,这对内地的千万家庭也是一种很好的支持。

因此,发展加工贸易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局部地区的,而是国家层面的。但同时加工贸易也有其负面的效应,如发展初期产业层次低、能耗高,破坏环境等。但应该看到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是发展加工贸易才带来的,更不是加工贸易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