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资行理财产品:天上掉不来馅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资行理财产品:天上掉不来馅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首先要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看是否具备投资外资理财产品的条件。在此之后,就面临着对理财产品的甄别和选择。在选择理财产品之前,投资者可对理财机构作出选择。而对于每款理财产品来说,主要是通过考察产品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等要素,以选择适合自身的产品。

理财能力有参考

面对着众多银行尤其是此前并不熟悉的外资行,投资者往往难以作出选择,通常情形下是选择大型银行以及自己熟悉的银行,这就难免发生偏差。

一般情形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质量与商业银行自身理财能力密切相关。自2008年3月开始,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金融时报》合作推出的《商业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榜》,是国内首个针对商业银行理财水平进行排名的榜单。

该排名榜的排名对象为国内已经或正在开展理财业务、发行理财产品的所有商业银行,评价因素包括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收益能力、收益实现能力、创新能力、信息透明度、设计研发能力、专业管理能力、风险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市场推广理念与管理能力、理财团队的组织与学习能力、职业操守的值守能力等,主要考察各商业银行的理财能力及其变化情况,包括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察。其中,单项能力是对纳入评价因素中单一因素的评测和排名,综合能力是基于各单项能力排名的综合评价和排名。

《商业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榜》中还有单独的外资行理财能力综合排名的榜单,并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投资者在选择外资行理财产品时,可将其作为一定的参考。

理财产品选择要领

与中资行理财产品相比,外资行理财产品以结构性的非保证收益外币理财产品为主,而且在QDII上有优势,收益和风险都较高。投资者在选择时要谨记,在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同时就要承担相应的高风险。

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

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又可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两种。对于前者,首先要理解保本的性质。

承诺保本有限制一般情形下,理财产品到期或者提前终止时,本金才能够获得保证,如果投资者提前赎回,则面临着本金损失的风险。因此,投资者在选择长期的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时,应当做到与自己的资金需求相匹配,避免资金紧急需求时提前赎回产品进而造成本金损失。

注意预期收益概念预期年收益率只是银行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和资产的实际状况测算的收益率,并不是对投资者承诺的到期实际年收益率。投资者的收益高低需根据理财期市场波动情况和资产状况进行判别,与市场风险、资产存在的风险等密切相关。

低概率风险值得关注再投资风险、利率风险和产品不成立风险等理财产品常规性风险同样存在于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中。

与保本固定收益产品相比,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从理论上来分析,其风险越高,收益存在的不确定性就越大,这类产品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投资者。

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则属于风险较高的一类产品,其风险不但体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本金同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这类产品,其风险特征主要根据其投资对象和市场、政策变化情形来判定,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具体分析。

结构性理财产品

结构性产品由于产品中嵌入了衍生产品,并且多数产品设计复杂,投资者对这类产品总是一知半解,在购买时未能完全理解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

结构性产品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标的资产以及标的资产市场大致走势如何。二是熟悉产品结构,研究收益条款。对产品结构的分析是选择结构性产品的关键,投资者选择结构性产品时,一定要清楚产品的结构,判断产品实现收益的概率。三是了解产品的各类参数和要素,例如产品的参与率、保本率、赎回条款等。理财产品的参与率表示出了产品的杠杆化程度,此参数越大,杠杆化程度越高;保本率则是对投资本金的保障程度,保本率越大,本金越安全。四是了解产品交易对手。很多产品中并未透露产品的交易对手,这个需要投资者主动去咨询相关业务人员,以免遭受信用风险。

外币理财产品

在选择外币产品时,需要关注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投资期限而选择等问题。

汇率风险通常情形下,部分外币产品投资收益水平较高,比如澳元远高于其他币种。但外汇市场的波动将带来汇率风险,当然,如果只是运用理财币种本金进行购买,则不存在汇率风险。部分产品中,理财本金币种、兑付收益币种以及兑付本金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也将导致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各央行的降息将导致外币产品的收益下降。外币产品收益率水平与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各央行基准利率的下调导致这一国际利率的下降,从而导致产品收益率的下降。另外,如果利率大幅下调,可能导致产品提前终止,致使投资者面临再投资风险。

流动性风险外币产品的期限一般在1年以下,但是部分结构性产品和QDII产品期限在1年以上,甚至在5年以上,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资金的流动性需求进行选择。

QDII

QDII产品的资金主要运用于海外领域,包括证券、债券市场等。投资者在选择QDII 产品时,首先需要了解产品的投资对象和运用领域,其次了解风险,再次了解海外资金管理人等要素。

QDII产品主要面临市场、汇率和信用等3方面风险。

市场风险中国的QDII业务直接投资于海外金融市场,必然会承担来自国际资本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QDII理财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包括新兴市场风险和股市风险等。与发达国家比较,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可能更为波动、流动性更低并且参与成本更高,而且有关投资的资讯可能不完整或有所缺失。股价一般波动性较大,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政治及经济消息、公司盈利报告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QDII市场风险显露。QDII产品主要以直投或挂钩于海外标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导致部分QDII产品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了一定的偏离甚至是背离。

信用风险主要指交易对手违约的可能性风险,具体表现为由于QDII产品境外投资标的的发行人出现违约,无法支付到期本息的信用风险;或由于发行人信用等级降低导致投资标的的价格下降,从而给银行和投资者带来损失的信用风险。如受“雷曼事件”所累,导致银行延期兑付结构性产品的到期本息,QDII产品的收益严重受损。

潜在风险不可不防

我们还经常面临着另外一大类风险,这类风险潜在于与银行理财产品运作相关的服务流程中。汉语词典对“潜在”一词的解释是“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因此这一类的潜在风险也就是投资者不易察觉的一些风险,比如银行对投资者做的风险揭示不充分、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不规范之处、信息披露中的种种隐晦与生涩之处等。

风险揭示暗藏玄机

由于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不成熟,监管与机构社会责任没有完全到位,不可避免面临一种潜在风险,就是银行方面对于所发售的理财产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发行或销售的理财产品风险。

弱化风险、转嫁责任理财产品在发行时,不论是书面的宣传广告,还是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都会极尽展示理财产品的“优点”。这本来不是问题,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如果在说明书上“巧妙”处理,使得收益“夺目”、风险“黯淡”,那就有误导之嫌了。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早期,也就是2004~2007年,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都将预期收益夸大,并且以非常大的字号、非常醒目的颜色,印刷在产品说明书的最前面;而理财产品必须披露的风险,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则是放在产品说明书的最后,而且很多时候字号非常小、颜色非常不显眼。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投资者往往被理财产品炫目的收益所误导,而对于理财产品的风

险则没有足够关注。

避重就轻、隐瞒风险对于结构复杂的理财产品,特别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和QDII理财产品,除非专门研究这一领域,或者常年从事此项业务,否则很难看懂并理解此类理财产品的结构。此时,销售人员的讲解就显得至关重要。不少银行对自己理财产品的宣传都主要侧重于收益方面,一些银行甚至贴出大副标语,写明产品的收益率;但是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则比较少,只是在宣传材料里注明保本、不保本,或者固定收益、浮动收益。即使是不保本的浮动收益类产品,工作人员在介绍的时候仍然会告诉客户,就前几期的情况看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收益。另外,即使一些银行作出风险提示,也往往只是含混地提示投资者“投资有风险”,而没有告诉投资者风险有可能达到怎样的程度。

市场营销夸大其辞

前面说到的风险揭示方面的问题时常出现在营销的过程中,比如理财一线人员不负责任的讲解、夸大其辞的宣传。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存在的营销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不合理的营销体制,导致营销人员拿理财产品当存款到处推销。

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市场营销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夸大其辞,一方面,理财产品设计或市场部门将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上限核定过高;另一方面,营销过程中在书面宣传材料上凸显预期最高收益率。更有甚者,部分营销人员将预期收益率说成实际收益率,借以增加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凡此种种皆容易误导投资者,在面对营销人员“天花乱坠”的鼓动时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