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未来创新社会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通过构建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特色的教育实习等教育对策,增强创新素质培养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

关键词:创新素质;师范特色;教育对策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学校应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中学习创造,使学校成为――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在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高师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搭设自我发展的广阔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本文试就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师范生的职业特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对策。

一、对策一:构建师范特色的创新教育课程

“正确的教育是既要保证具体领域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者未必良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改中已出现了许多综合性课程、活动实践课程、研究性课程,学科型教师已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不可能适应21世纪创新教育的需要。新时期的教师要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教育创新素质。然而,由于我国的高师教育长期忽视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没有让他们接受特定的、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致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由此出现了师范毕业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陈旧,害怕变革;用统一的“模型化”目标要求学生,局限于单一模式,排斥多元化教学模式;否定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实行满堂灌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等,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由此可见,要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为以后的教师工作提供保障,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高师院校中应尝试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将创新教育课程纳入教育教学计划。通过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激情、欲望和勇气,并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及如何养成这种思维定势等等。可以说,构建创新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另外,在高师院校创新教育课程的构建中还应考虑到学校的育人目标,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他们主要不是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也不是某些科技领域的创造发明人才,他们是应用型人才,他们要在未来的岗位上既能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技能,又时时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对涉及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有所创新。所以,高师院校的创新教育课程,应基于师范生的职业特点,根据教师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如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的具体训练中,教师设计的训练题目,应紧紧结合新课改中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包括如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如何使用教学方法;如何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等等,这样做既训练了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题目训练能使师范生尽早地了解到未来工作的基本情况,并使他们了解到用创新思维能够解决未来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样的创新素质教育更具体、更可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增强了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对策二:构建师范特色的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在高等教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当今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以其浓郁的熏陶作用具有天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同时通过一系列知识性的文化活动,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又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然而,在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校园文化活动不能直接就用“拿来主义”。纵观目前的高校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偏重于娱乐活动和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文化活动。而且只重视文化活动的数量,不重视育人效应,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校园文化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不利于形成与师范院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社会的创新教师,就必须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以及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重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创新素质不是教而得之的,它需要受教育者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们自身品质的一部分。所以,在创新素质培养中首先应给学生的自主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营造一定的问题氛围,让他们从自身的活动出发,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应调动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需要的活动,学校加强引导和大力支持,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其次,要保证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还需要高校教师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目的,根据师范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设计系列的活动项目。如“教师基本功大赛”、“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社会调查”、“未来教师论坛”、“校园文化墙、橱窗设计比赛”等等,并在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把好舵,切实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评比中突出学生思维、创意中的创新素质,使这些活动成为学生展示创新素质,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三、对策三:构建创新特色的教育实践

实践是创新的根本,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实践的力度。社会实践是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是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这种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中,完全由自己组织与选择活动方式,决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各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思维异常活跃,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远非封闭的环境下可比,也就容易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表现出创造的举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的重要实践课,它对于即将从师任教的师范院校学生来说,是一次最好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因此,高师院校应合理构建全程教育实习,使它成为提高师范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教育载体。

根据一项关于师范毕业生的社会调查,其中反映了这样一些问题:作为用人单位领导的中学校长,把“创新能力”排在了师范毕业生最欠缺能力的首位;带领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也不约而同地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学生最欠缺能力的前两位;而实习生们也认为,自己在“一般能力”中最欠缺的是“创新能力”。针对这些不足,增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当务之急。师范生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当数毕业实习活动,然而,纵观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呈极大的分散状态,甚至多为放羊式,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监督,使很多学生得过且过,有的学生甚至就没有参加实习活动,这种状态下的教育实习收效甚微,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素质就应改变以往的教育实习模式,使教育实习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而应是一个教学过程。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通过这样的教育实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困境就在于今天的人(老师)用过去的经验(知识)教未来的人(学生)。这句话引人深思。作为承载着国家未来教育命脉的高师院校,只有不懈地探索,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创新精神,有能力应对未来社会,才能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