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武林二十年之怪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魂》杂志前主编蓝石先生,立身江湖二十余年,遍览传统武术之人情世故,目睹武林二十年之怪现状。北京拳家孙向勇老师,戳脚翻子师从洪志田先生,太极通背师从王举臣、李进唐二位先生,意拳师从崔瑞斌先生,在当今拳界,孙向勇不仅是青年一代执牛耳者,还是武术公益普及的中坚力量。近日,《东方养生》记者与二位先生把酒座谈,二十年来,且将中国武林奇谈怪事一一道来。
《东方养生》(以下简称“东”):近来网上流传也好、大众热议也好,中国传统武术,再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热点。两位先生,关于这种现象有何感想?
蓝石(以下简称“篮”):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武魂》工作那一时期,就经常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民间大师”,拎着一个脏兮兮的皮包,里而装了很多现金,想通过我们作很便宜的“软广告”。他们往往还带一本所谓的“拳谱”,一本正经地记载着这个门派,二三百年是怎么传下来的。目的就是推销自己,做好宣传,方便收徒弟,收学费来发财。这种还暂且不算是骗人,因为当时因为气功特别火,所以搞骗人伎俩的,多附会到“气功”上。不过最近几年,纯粹以武术来行骗的也多了起来。他们不再说自己是某某拳的传人,而说自己可以站在灯管上,可以踩在鸡蛋上,或者是踩在玻璃碴子上,说着是真功夫。
孙向勇先生(以下简称“孙”):我还要说明一个情况,练武之人见地不同。有些夸张失实的事情,经常是当了传声筒作用的人,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些人不一定是为了骗钱,而是见识比较低。比如影视表演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用棍子打另—人,挨打的人没事,棍子却断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了不得的功夫,其实并不难练。第一,打人着不是用棍子顶端去打人,是用棍身去抡人,这两个哪个疼,可想而知。第二,打人用的棍子大多已经处理过,是表演道具。即便不是专门制作的道具,就是普通的杨木棍,把皮刨下去之后留下的那一部分,就芯部最脆的那段。没练过一点武术的人,只要力气大一些,可能用手就能掰断。第三,打人的人比较讲技巧,使巧劲让棍子容易折断。
东:几十年来,影视、文学作品帮助武术成为显学,可是在真正的武术擂台上,却很难见到艺术作品中描述的那种搏击。比如1953年在澳门,吴公仪与陈克夫两位大师比武,被人描写得是打得飞沙走石,但如今一看录像,貌似是街头小混混打架一般,请问二位品评这种现象?
蓝:这个就像刚刚聊的那些现象,很多东西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厉害。比如“金枪剌喉”,枪刺喉咙的角度非常重要。在喉咙相应的地方,需要锻炼出一个皮质“硬节”,能够承受一部分的力量。枪杆也多是白蜡杆,都经过特别处理。碰上外行的一渲染,杂技就变成武术绝技了。
孙:我有个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介绍一位“功夫棒极了”的朋友给我,说他能让别人用红缨枪把自己顶起来。像这种事,根本不用问,一定是“表演系”的,因为不符合起码的力学原理。有时候,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的需要,会配合作假。一些所谓“神功”,媒体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硬说是真的,还通过摄影技术来帮助作假。如数年前,某寺院武僧表演的“登萍渡水”绝技,将表演用的木板放在水上,拿砖一压,木扳沉下去,证明浮力很小。但是表演时用连在一起的木板,近五十米长,这个浮力有多大。只要平衡不错,跑的快点的人,都能做这个表演。电视台还煞有介事的找专家做评估,这些现象都太可悲了。
东:现在新媒体传播的力量特别大,以前练习武术的人被社会认识,可能还是通过报刊杂志,少数的还通过电影电视,但是微博传播时代,一时泥沙俱下。
孙: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如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那种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实在是中国武术所欠缺的一对传统武术形成一个正当的认识,对老师、学员都有一套严格的鉴定制度,这样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对老师都会非常有益。对任何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负而影响,抵御力也比较大。
蓝:其实即使是传统媒体报道的部分人,他们的功夫和孙老师比较的话,差距都很大。问题是想学传统武术,需要一个带路人,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心态,一边踏实学习,一边要知道一山还比一山高。
东:现代人对于武术的喜爱,会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出来。只是有时候这种喜爱,却会被一些心存不良的人所利用。在这里向二位请教,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一个人是内行,还是外行,是否有真功夫?
孙: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就是你看到一个“大师”在你面前,一直拿着拳谱在背,那多半是假的。如果他能说出来自己的感悟、心得,而这些又合乎常理,说明他有一定功力。另外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用自己学武所知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来判别一个人的功力:这个人做什么动作的时候,用头上顶、肩平、跨步等这些基本条件来“校对”这个人的功夫。还有我们要看这个人做动作的时候是不是比较和,发力的时候是不是全身是一个整体,用我们的行活,叫做“随”。
蓝:在这一点上,我和孙老师就有差别。因为孙老师是通过“练家子”,内行人的角度,有眼力。我是从一个武术领域媒体人的角度,接触的人多起来了,看的稿子多起来了,慢慢有这样的体会。首先,“天下第一”这种说法肯定不对,一些人和稿子都有“中周就属我最强了”这种口气,没有武德,基本是假。还有就是编故事骗人的手法,这些人都愿意用一个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装饰门面,渲染功夫,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份。当年我们杂志也“放过鬼”,就是报道了一些江湖骗子。有个人宣称自己有气功,神乎其神。我们有一个颇有功夫的编辑,也败在他的手下。后来揭穿了他的面目后,那位编辑轻而易举的就赢了他。说到底,不是他功夫有多好,而是那位编辑自身信心不足,被他吓住了。
东:最后一个问题是,在现在的时代,如果武术爱好者想要开始练习武术,最应该学的是什么?最开始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孙:对于练武之人来说,追求大侠的境界也好,还是单纯的技击高手等等,都放在一边。现代的人练武术,先要把下腰、抻筋、活动关节这些武术知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这些练习,让自身变得更加柔和、灵活。不要现在一些年轻人碰—下就急了,有点事就瞪眼睛,要通过练武慢慢调节自己的心境。通过每天或每周的持续练习,可以锻炼人的耐性,可以看开很多事情。练武可以让气血流通、身体舒适,当你的身体舒适了,精神也就提起来了。任何东西都需要人的付出,和时间的付出。侠者之风、高深的功夫这些,都是下一步的事情,在这之前要让身体先“自然”起来。
蓝:武术是“得道之舟”。通过武术,目的在于有所获得。刚才你提出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一些年轻的人练武,为找一个好工作:开武馆、演武戏、当保镖。人到中年锻炼身体、养生保健,到了老年可能还有一层解闷的意义。每个年龄层的追求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不能以“道”的高度,来简单否定技击的运动。不过像拳击过了三十岁之后再练就比较难了,但是武术可以伴随终身为之练习,每一层又不一样,这是中国文化高明的地方。正因为目标不同,所以初学者更要反问自己,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如果都有这样一种自问的话,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就自然难以立足了。
【后记】
采访结束,记者对蓝石先生、孙先生表达谢意的时候,两位先生一起向记者表示,向读者者介绍一个真实的武林,是每位武术爱好者的心愿。也许正是这一份共同的心愿,才使得武术自身的魅力,被一代一代的习武之人,为之辛勤习练,将之传承发扬。形形的武术世界,有长存的正气,也出现了嘈杂之音,却正是因为其多面性,更惹人喜爱,也正是因为其博大精深,才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醉心其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