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才高消费,巨大的隐形浪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才高消费,巨大的隐形浪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系列的人才高消费”事件,让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高学历人才,这是怎么了?

硕士生当环卫工,当城管队员,博士生当辅导员……中国式的浪费,不仅仅是餐桌上的浪费,人才的浪费更是巨大的隐形浪费

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统计,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

而这个数字在时隔8年之后,依然有增无减。

人才浪费,跨不过的高门槛

2013年春节小长假过后,气温回暖,各大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记者在湖南人才市场某大型招聘会看到,远大集团、山河智能、中国铁建重工、永清环保、梦洁家纺等200多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工作岗位,涉及机械制造与设计、计算机、化工、财会、营销、管理等专业。走上一圈后发现,不管是招聘销售,还是文秘,基本上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明确表示“硕士、博士优先考虑”。现实印证了在网民中早已流传开来的那句调侃:“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

而事业编制的光环更是吸引着不少年轻学子。记者通过人才网挂出的2013年长沙市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了解到,某高校档案管理员一职就明确要求“需‘985’、‘211’工程院校全日制应届硕士研究生,且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不仅对学历和专业有严格限制,而且还必须是“名校血统”。

“现在,事业单位动不动就要硕士,连普通办事员都要重点院校的硕士,我真弄不明白?哎……”应届研究生小徐告诉记者,“手里虽然握着各种大小证书,但是望着用人单位的各项标准还是‘汗’啊。”她说,相比私企来说,事业编制还是更诱人一些,毕竟对于女生来说工作相对稳定,只可惜自己不是师出名门,只能望“编”兴叹了。

其实,这一幕并不算是个案。近几年,许多城市“高才低就”的人才浪费现象不绝于耳。

今年1月,扬州大学举行2013年辅导员招聘笔试,20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吸引了1332名博士硕士前来角逐。

1月5日,哈尔滨市新招聘的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上岗,其中包括7名研究生,覆盖汽车驾驶员、维修员和清洁员三类岗位。在报名者中,有研究生29名,本科学历2954人,大专学历4203人。最终有22名研究生被淘汰。

2012年11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张季,拒绝了老师安排的继续“读博士后”的道路,而选择去当一名中学老师。

2012年2月,常州城管一线执法部门一共招录了12名硕士研究生,而这些硕士城管队员中有的就是从事沿街巡查工作。

2010年3月,济南市肥城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经过半年的试用期,已聘用并上岗。当时应聘的大学生有391名,最后录取的这5名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女孩,才23 岁。

一系列的人才“高消费”事件,让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高学历人才,这是怎么了?

教育投入何时有回报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试想一个人寒窗苦读十几载,最后却与自己所学专长毫不相干,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么,当初何必“头悬梁,锥刺股”挤上独木桥?选择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不就可以胜任现在的工作了吗?更何况,教育成本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以一个普通家庭为例,培养一名高学历人才,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研究生3年……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要越过层层“关卡”:学杂费、生活费、赞助费、补课费、资料费、住宿费等。在这期间,最大的压力还是高校学费的压力。

中国从1989年开始实行大学收费制度,当时每学年学费是200元,是当年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376元的1/7,加上生活费和其他学杂费开支,平均以每年600元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占居民年收入的50%左右。到了2000年,大学学费相当于发达大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80%到90%以上。目前,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比1989年增加了25至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10倍。而对于许多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资所占家庭收入比率则更大。

现在,一名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平均每年支出为12000元,等于夫妻两人的平均年收入。也就是说,在一个三口之家,要供一名大学生读书,得全家不吃不喝才行。在这样巨大的教育投资压力之下,中国的百姓哪里还敢消费?

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数据。

据统计,中国在受到初等教育的每5300人中才产生一位博士,换算一下,这相当于每投入3580万元才培养出一位博士。

中国的父母大多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将子女送往象牙塔顶端,就是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可现实却是残酷的。在一般企业,本科毕业生的薪酬一般在2500到3500元,硕士毕业生一般在4000到6000元。显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为什么人才高消费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可如今,知识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白领与蓝领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有些蓝领的年收入甚至超出了白领。这让人有些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教育高投入低产出呢?

首先,从1999年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开始以来,高校毕业生一直供过于求,一纸文凭变得不再神圣,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得十分脆弱。

中国每年大学招生人数都呈递增趋势,录取人数已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685万人,这样一来,每年的毕业大军如潮水般蜂拥而至。

为了缓和就业形势,2009年教育部通过扩招和降低分数线,多招了5万硕士研究生,2010年又再次扩招5%,博士研究生也在不断扩招,而这些人两三年以后又马上面临求职,形成了现在更加艰难的就业环境。另外,高校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需求,也使得毕业生在求职中频频受挫。

其次,这些年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可是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却没有太大变化,服务业仍然不发达,这些高学历人才只能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这就造成了教育和人才的双重浪费——从事这些行业,根本就不需要大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些行业根本得不到施展。

第三,最为关键的是,普通私企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有着天壤之别。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考霸”、“面霸”,无非是他们看中了“事业编制”这块金字招牌。事业单位的保险、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待遇无疑要比普通企业完善和优厚很多。

高校毕业生一般在工作三五年后,还要面临结婚生子,面临畸高的房价,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选择一个稳定的单位,哪怕“看上去不美”,但是应对生活会从容许多。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人才浪费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一方面,高学历人才的才能与职位错位,难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反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而且,高学历人才往往是迫于生计而“先就业再择业”,一旦找到好单位立马跳槽,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高学历者抢占了原本低学历者胜任的岗位,使得适合低学历者的工作岗位大量丧失,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

中国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浪费运动,呼声最高的是针对公款吃喝的“光盘行动”,那么,针对高学历人才的另类浪费,是不是也应该行动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