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闻“路”而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闻“路”而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两个重大项目的实施,为进一步加快构建东盟连接珠三角区域的陆路快速通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在贵州执政多年,专注于“交通”与“水利”建设――两大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的他这样描述“两高”的意义与作用。

贵州为何要融入珠三角?

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看,对贵州影响较大的国家级经济区域主要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

而贵州,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是大通道、在成渝经济区中是咽喉、在北部湾经济区中是核心增长极、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是扩散连接点。

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势有利于扩大贵州的市场范围,使贵州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吸纳东盟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入,推动贵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两高”建设将使贵州与珠三角经济区的联系紧密起来。泛珠三角经济区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贵州在这个经济区中重大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

“一方面,将形成西南地区连接珠三角地区的物流和客流快速通道,极大地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内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将带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交通网络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贵广快速铁路的提出,不仅促进了兰渝铁路的实施,而且使国家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重新审视,新增规划了重庆、昆明、长沙、成都、南宁连接贵阳的五条快速铁路,使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铁路网络更加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项目将整个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林树森这样解释。

融入泛珠三角――这是“两高”之于贵州的意义,也是贵州对于“两高”的期待。

“两高”背后――

“经济大通道”与“大通道经济”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描述“两高”带给人们怎样的希望,“大通道经济”与“经济大通道”无疑是最好的选项。

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建成后,人们可以这样用时间衡量距离:从贵阳至广州,8小时;从贵阳至昆明,5小时;从昆明坐汽车经贵阳到广州,13小时。

贵广快速铁路建成后,人们可以这样通过时间丈量空间:从贵阳到广州,4小时;如果贵阳至昆明快速铁路能尽快建成,那么从昆明经贵阳到广州,仅需6小时,比现在在途时间缩短了18个小时。

在交通改变时空的同时,“产业转移”似乎更具吸引力。

当下,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日深,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珠三角出口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人们预测:新一轮产业布局转移和调整已势成必然。

对于贵州来说,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完全有条件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调整的目的地。

而“两高”的修建,更使世人的目光聚焦在西部贵州。

2009年8月21日,“贵州优势农产品宣传推介会暨招商引资活动”如期举行。

推介会上,广东省东莞富盛建筑工程公司与印江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畜牧养殖以及加工投资协议,签约金额1.3亿元。粤商投资兴建的项目包括集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贵州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投资1600万元的小河区“贵州省现代农业展示园”;龙里县万亩养羊基地;贵州鲜食甜(糯)玉米新兴市场等。

据了解,近年在黔投资发展的广东农企有100多家,投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仅2008年,贵州与珠三角地区在农业领域就达成103个合作意向,项目投资总额43.46亿。这些农企产品多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不少企业成为省级或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8年,贵州省制定了《“贵州―广州”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两高”沿线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以面向泛珠三角、东盟区域市场为主的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扶持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贵州还同广西联手在两省区交界处建设“黔桂工业经济园区”。目前,贵州约有30个工业园区,其中包括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各工业园区即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2009年6月10日,林树森在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演讲中提出,“贵广快速铁路、贵昆快速铁路与昆曼国际公路相连接,将形成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的一条世界级观光旅游线路” 。

这样的消息,足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目前,四川已主动提出修建川黔高速铁路,目的很明确:谁连接贵阳,谁就连接珠三角。

一切的一切,都昭示了这样的希望:“两高”之后,贵州将重新确立在西南地区城市的中心地位,从经济发展的边沿逐渐融入经济发展的主流。

“两高 ”思维――“抢”与“接”,“剩”与“特”

“抢”与“接”:主动与被动相辅相成

“两高”开工建设,沿线诸多县市闻路而动

“黔东南如何从边沿走向前沿?”对于黔东南州州长李飞跃来说,思考这个问题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早在2006年,黔东南州政府就下发了文件,将两个课题摆到了全州干部的案头:“运什么”、“游什么”?

一场大调研,大思考,大讨论,在黔东南展开。李飞跃说:“快一步则步步快,只有大家都动脑思考,动手实干,抢抓贵广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研究促进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两高’机遇才会真正被用足、用活。”

从边沿变成前沿的黔东南,将启动珠三角经济圈承接区的规划建设,他们的目标是:建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劳动力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现在两高沿线县市,都在打‘两高’牌。谁出牌快,谁就把商机抢到了前头。”一位黔东南州发改局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抢”之一字,关乎时机,关乎命运。

接下来,是如何“接”的问题。

黔南州州长李月成这样考虑:“几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各项基础工作千万不能晃过去,‘两高’能为黔南带来多大变化,关键看黔南能为‘两高’做多少准备。”

他介绍,黔南已经把自己放在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内来考虑未来发展,正在建设五大基地:一是建设珠三角、北部湾劳务输出基地。第二就是把黔南打造成珠三角生产生活基地。三是建成珠三角、北部湾旅游休闲基地。第四是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散基地。五是建成承接发达地区工业产业的基地。

一度欠发达欠开发,贵州蓄势已久……如今,那伸出去“接”的手,越发有力。

“抢”与“接”,主动与被动,短期机遇与长期规划,两者相辅相成。

“剩”与“特”:选择与特色相得益彰

贵州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否来者不拒?李飞跃这样思考着。

这就面临一个“剩”的思维。

承接产业转移,是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地一区来说,如何做好准备,实现区域梯度转移,才能在产业转移之路上走得更远。只有有选择性的产业转移,才能保证产业转移的质量。只有抑制过剩落后产能,才能确保经济增长平稳持续。

在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一个“特”字被各方重重提及。

“我们的特色有多强,决定着我们对珠三角引力有多大。”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张加春,这样理解“两高”与“三都”的关系。

三都,中国唯一水族自治县。

尽管财政收入刚跨入6000万元,三都还是痛下决心,重金聘请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前来包装策划,承担《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对三都的旅游空间布局、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市场开发等进行科学规划。

所谓“特”,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效益,有特色才能吸引珠三角,融入珠三角。

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贵州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优势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些优势,无疑给了人们在“特”字上做文章的基础。

在“两高”经济布局谋略中,在“抢”与“接”,“剩”与“特”思维的背后,延伸着贵州人这样的规划与畅想:

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贵州可以建成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贵州可以开发与其他省份的跨地区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生态农业方面,贵州可以建成南方重要绿色食品的后花园,打造“菜篮子”工程;

……

未来,展开双翼的多彩贵州,一定能成为泛珠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