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新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新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新疆地域辽阔,区域特点各异,各地州县市村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面临着较多突出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新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

一、新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受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新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数量有限,农业生产仍受水资源的时空限制和季节限制,保证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13,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目前还有574万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防疫体系不健全,禽流感、口蹄疫等突发性疫情对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农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加工业基础薄弱

2004年新疆三产比重为20.2:45.9:33.9,一产高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国7.1个百分点,工业所占比重为33.8%,比全国低12.2个百分点,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新疆农村加工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小、低、窄、少、乏”: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偏小,规模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加工链条短;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贷款难的矛盾比较突出;特色农产品和知名品牌少、传统产品多,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少。同时,新疆区内市场狭小且远离国内大市场,运输成本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充分,地缘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三)农村各项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新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发达省区相距更远。文化、教育设施的落后直接阻碍了新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卫生设施的落后直接威胁到新疆农民的生命安全,由于基本医疗条件的简陋,农民的贫困,以及新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大部分农民有病无法及时医疗,基本上处于“小病抗、大病拖”的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新疆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农民对初、中等教育投资回报的预期太低,以及农民收入低下导致的贫困与低教育水平之间的恶性循环等因素,使得新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综合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加之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的差异,短期内提高农民素质难度极大,进而影响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农民收入水平仍较低,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据统计,2005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最高的上海市的29.8%,在全国位居倒数第六。同时,低收入贫困人口数量达224万人,已成为影响新疆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另一方面,我区农牧民消费水平较低,200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1284元,加之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重,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拉动内需、启动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难度较大。由于农村二三产业落后、城镇化水平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农民市场信息不灵,增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棉等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增收途径单一,加之农资价格上涨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增收和稳定获得非农收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五)财政收支缺口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贫乏

2005年新疆自治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80.32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达519.02亿元,财政收支缺口高达340亿元,财政自给率极低,由于地方财政困难,2005年,自治区级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只有4亿元,仅相当于“八五”初期水平,仅占地方财政的1.8%,很多地州和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没有专项的预算内基建资金,大多数地州、县市基本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总体来看,新疆大部分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全区有2713个村无集体经营收益,占村总数的29.2%,有4849个村集体经营收益不足5万元,占52.2%;全区没有办公场所的村1237个,在危房和简易房中办公的村1788个。

二、对新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

要结合组织实施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要求,研究制订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特别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编制规划要有前瞻性,既要适应未来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又要从现实物质条件出发,防止过分超前、脱离实际。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林、田、路、通信、文化、广播电视、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规划整合建设项目,通过项目整合建设资金,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解决支农投资使用分散、交叉重复建设等问题;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对各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整合,提出一个统一的管理办法,便于项目的操作,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二)稳定扩大投资规模,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从新疆实际出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严格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县以下的规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投人,从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中新疆所占的比重,研究建立中央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稳定加大对新疆的基建投入。结合新疆实际,取消或降低新疆基本建设配套资金比例,以保障建设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早日发挥效益。

多渠道增加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启动“沃土工程”,做好土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加快“两河”流域水土开发步伐,拓展新疆农业发展新空间。抓好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

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在有条件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加速生态环境治理的步伐,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态项目建设。加强荒漠植被的保护、恢复,遏制沙漠化、荒漠化趋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加大防病改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提高农村用电覆盖率;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加强村庄整治,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工作成果,提高农牧民的参合率和补偿率。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乡镇文化站建设力度。加强农牧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三)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要广泛听取民意,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局面。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工作。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提高劳动力素质,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实行集中连片、整体式脱贫,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由帮扶到乡,下移直接帮扶到村。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搭建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重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强化小城镇产业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辐射功能,实现“兴建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劳力、致富一方百姓”。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特农产品,走依靠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道路,把新疆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

(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努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把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加强各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能力。

(七)不断创新农村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完善补贴机制。二是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逐步撤乡并镇、归并站所,有计划、有重点地精简乡镇级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农民负担。三是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四是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五是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土地顺畅流转,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把这种最基本生产资料使用权商品化。六是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七是进一步深化农业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责、权、利相统一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通过小型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拍卖、租赁以及建立使用者协会等,加强建后管护。

(作者单位: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