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经济视角的大学城概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经济视角的大学城概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大学城概念的界定

关于大学城概念,目前并无明确的界定和严格的标准,更多的只是一些形象的表述,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有关大学城的基础性研究的缺乏。大学城是历史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从大学城生成模式来看,主要有自然发展型(evolutionmodel)和主动构建型(规划建设型pro-gram model)两种。综观国内外大学城发展历程,国外大学城生成模式主要属于前者,国内大学城生成模式主要属于后者。

(一)国外大学城概念表述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发端于20世纪初叶英美等发达国家。西方大学城可分为两类发展模式。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以英国的牛津、剑桥为代表,大学城基本上是大学与城市互为因果、相伴而成的,体现了“大学即城、城即大学”的自然发展理念。另一类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以美国斯坦福科学园、日本筑波科技城为代表,城市依托于大学,通过建立高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密切城市与大学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突出大学城之于城市发展的综合功能,正如FrederickTerman指出的“一个研究型大学能够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所贡献,而地区发展也必将带来大学的更大发展。”可见,西方大学城基本上属于自然发展型生长模式,基于此,Black Gumprecht将大学城定义为:“大学城是指大学及其文化对当地特色起到主流影响作用的城镇或城市。”

(二)国内大学城概念表述

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我国大学城始于1999年,以北京东方大学城为发轫点,经历了兴起、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至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大学城60余座,涉及21个省、市、自治区。我国大学城生成模式主要属于主动构建型,即政府主导型,是政府、企业、学校的主动行为。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双重驱动,我国地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实施大学城建设与发展的全新模式,就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学集聚的人为意志。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观点,本土化大学城概念一般可表述为:大学城是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高校等多种力量参与,使若干所大学在某一或某些地区集聚,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有机整体。

(三)基于经济视角大学城概念界定

综合国内外大学城两种生成模式,基于经济视角,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笔者以为,现阶段经济视角下的我国大学城的概念可界定为:大学城是指以多所大学为核心的具有教育、经济的双重功能的城市社区,是两种构成要素和谐发展的开放式社会系统,是教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二、基于概念的大学城基本表征

(一)政府主导性

当前,我国大学城的投资主体有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高校自有资金积累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大规模建设;而各种社会力量履行办学责任和承担教学经费的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因此,只有政府才是大学城生成的主导力量。政府竭力成为大学城经济效应的推手,积极对教育资源开发市场化,促进高等教育“城市化”,并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生长点,不断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由此,政府主导下的大学城经济效应不断释放,经济功能日益凸显。

(二)资源共享性

资源共享是大学城构建的理念,是大学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所谓资源共享,不仅指在大学城内部实现高图1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新模式基础理论体系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形成外部规模效应;而且指大学城外部性影响,实现教育和经济的和谐共生与科学发展。因此,基于经济视角,发挥大学城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构建教育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的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才是大学城资源共享的本质要求。

(三)系统开放性

大学城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部进行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换与流动,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开放性是大学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大学城实质就是“大学”与“城”的结合,体现“大学即城,城即大学”的发展理念。系统开放性有利于构筑人才、技术和信息高地,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资源、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开放是双向的,在开放性系统运作过程中,必将使大学城受益于地方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从而增强大学城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四)发展科学性

我国大学城起步较迟,发展过热,功利性太强,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大学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防止政府的主观意志和市场失灵;就是要既保证大学城自组织系统的有机和谐,又能主动接受外部正效应影响;就是要实现大学与城市、教育与经济的联动发展、和谐共荣。

三、大学城概念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1、政府主导的指导意义

概念中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强调这个作用的发挥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我国大学城属于主动构建型的生成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人为意志的体现。但政府之于大学城规划建设的真正驱力是大学城潜在的经济价值而非教育功能。一旦大学城的经济效应释放,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能力得以体现,政府的后续主导作用便会极大地弱化了。这是非理性的,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基于概念,在大学城建设完成后,政府还应主导构建统一的大学城管理平台,一方面保证自组织资源共享、和谐运作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大学城管理平台与地方经济密切对接,联动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互利共赢。其实,这才是政府主导的意义所在。

2、双重调节的价值功能

概念中强调大学城的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功能,这决定了双重调节的价值与意义。大学城两种生成模式对应着两种主导力量。基于经济学原理和市场经济条件,在大学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强调政府主导性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大学城的规划与建设应发挥政府的功能。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教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逐渐让位于市场,由市场在大学城发展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因此,我们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双重调节的功能协调问题,促进调节“合力”的最大化。

3、“大学”与“城”的相融互“化”

概念将大学城定位为“城市社区”,说明了大学城是“大学”与“城”的统一76中国经贸导刊2D。9年第14期体。但我国大学城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概念上的统一,二者在现实中的分离十分明显。从动态上看,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有政府主导型生成模式的影响,有大学城发展的阶段性原因,也有行业之间固有的障碍。只有在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大学“城市化”和城市“大学化”,即二者融合,实现大学城实质上的蜕变。这也是大学城发展的必然追求。大学城市化偏正于大学,大学要主动融入城市。城市大学化偏正于城市,受大学城集聚效应影响,城市应主动融入“大学”,提高其经济实力,提升其城市化水平。

4、新模式的构建基础

概念指出大学城是教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构建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基于经济视角的大学城概念问题就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大学城概念进行比较科学的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清楚其基本表征,构建教育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就有了了基础性支撑。其理论逻辑层次见图1。

(二)实践价值

1、大学城经济效应的释放

基于概念,大学城具有经济功能,其经济效应必将释放,并对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是集聚效应。大学城集聚了人才、技术和信息,为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人才资源、技术能力和创新动力的储备。二是辐射效应,即人才、技术和信息的外向释放,从而有利于实现教育的规模经济以及由于集聚的外部性导致的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的提升。三是联动效应。通过教育经济的相融互动,联动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可见,基于概念研究的大学城功能定位,对其经济效应的释放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2、地方经济对大学城的“反哺”

概念把大学城看成是开放式系统,而系统必然具有双向性。大学城对地方经济发展施加作用,地方经济也必将反作用于大学城。地方经济将给大学城带来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支持,从而促进大学城自身实力的提高和竞争能力。

3、探索教育经济发展新模式

建立在大学城概念及相关理论体系之上的教育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由政府主导成立大学城统一管理机构;其次在大学城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上,释放大学城的经济效应,包括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再则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联动发展;最终构建教育经济发展新模式(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