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设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创业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教育作为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发展很快,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何顺应国际创业教育的热潮,完善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培养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创造性人才,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校创业教育理念落后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要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有些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没有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认识,认为创业教育可有可无,对创业教育的开展持观望态度,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是存在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不能融入到学校正规的课程体系中。
(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没有形成
相对国外发达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无论从教育模式和教育理论的构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相关体系建设还很薄弱。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自发、分散、探索和启动的状态,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是在“正规教育”之外,停留在第二课堂层面的“业余教育”,在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并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三)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有限
创业课程的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它对教师的学识、经历、经验的要求更高。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基本熟悉企业的运营过程,大多都有亲身创业或投资的经历,所以他们完全能够对创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在我国授课的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术型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也缺乏创业经历,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
(四)高校创业教育的创业实践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很多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大学生创业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成功率极低。首先高校的创业教育一直习惯于闭门造车,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多局限在学校内部开展教学,从课堂到课堂,缺乏和社会的联动,从而导致社会上对创业教育认知度不够,对创业教育的支持欠缺。其次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团委举办各种创业大赛或是举行各种实践活动,以此来引导在校生重视创业。
(五)高校创业教育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
创业教育需要系统完善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创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其中,校园文化既体现为一种观念,也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和物质环境中,对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仅仅停留在以保守和求稳为特征的就业文化上。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发展的途径
(一)学生自我树立就业与创业教育观念
当前的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是作为大学毕业生应树立起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准确定位。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职业心态,保持乐观的精神面貌,在就业难的形势下,要放松心态、理清思路,不能盲目设定职业目标,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大学生还应树立创业理念,创业是一种特殊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学校计划统筹就业与创业工作
高校要结合专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职能部门要认识做好机构队伍建设、人才师资引进培训、大小中型专场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工作的紧迫性。
(三)加强产学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重点。从各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过程中,产学合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与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合作效率一直未能尽如人意。这就要求需从模式与机制的角度对产学合作行为进行研究,同时又有必要分析和探讨产学合作在新兴技术发展与产业集群动态演化中的角色。机会垂青于准备,成功得益于规划。当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形式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在困难面前,高校都应认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重要性、立足长期性、增强坚定性,全力以赴做好当前各项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当成工作重点来抓,全校上下共同创建长效机制、强化人格教育、利用广泛资源推进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三联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让大学生的前景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俊,李忠云.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