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教学“立”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教学“立”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受美学理论家尧斯说过:“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堪设想的,只有通过读者的裁决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变化着的经验视界的连续性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学不要像一潭死水,让教学“立”起来,“活”起来,即深层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构建人文精神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写作及健康成长等方面都受到教益。

一、沟通文本与现实的联系

曹丕有“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宣言,杜甫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告诫。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坦言:“我从未把书当作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读书尤其是读那些名著,就是和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 好的文章所透射的智慧具有永恒的价值,崇高的理想、不朽的举止、伟大的感情等,都存在于课本的文章里。优秀文本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淀,它浸润了生活的真谛,闪烁着美学的光芒,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对课文字、词、文章段落的把握,而应除了理解文章的主旨外,还要结合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经验,让学生体悟并获得更多的启发,从而找到更多写作的素材。

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句,至今在育人方面仍具有积极的意义。这里谈到如何正确地去爱,如何正确地育人的问题。对于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家庭,给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提供了正确的爱子方法。正确的爱不是溺爱,不是“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正确的爱应是把孩子当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展开翅膀,自由地飞翔。正确的爱就要舍得去磨炼孩子,锻炼孩子,让孩子独立、自强,而不应做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保姆,不能做孩子永远的拐杖。

让学生通过课本看生活,不但了解生活,认识生活,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品和素质,充实人生,学会生活。如,学了《离骚》《报任安书》《勾践灭吴》等课文,让学生来谈“人生”,从而让学生悟出“自古英雄多磨难”这一生活的哲理。逆境是痛苦的,有时令人难以忍受,但逆境能锻炼人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出百折不挠的强者。也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如,司马迁、曹雪芹、史铁生等的作品,都是自己坷坎生活的写照,所以说生活中的不幸、挫折对生活的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由此鼓舞学生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不要过多地报怨,要把它看作是磨练自己的一次考验。只有注意文本与现实的联系,让文本走进生活,教学才能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智慧也就因此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文天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王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刚正不阿的李白,“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具有博襟的廉颇,等等。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学生都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受到启迪和教益,这些都是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精神食粮。

再如,《勾践灭吴》《报任安书》《屈原列传》等文章,可让学生感悟“忍辱负重”“学会承受”“善待生命”“生存的质量”“支撑”“逆境出人才”等;《过秦论》《伶官传序》《阿房宫赋》《六国论》《谏太宗十四书》等文章,可让学生悟出“居安思危”“兴衰成败,事在人为”等哲理。《游褒禅山记》背诵的部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学生从这句可悟出“努力才会成功”;“有志矣”“然力不足,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等句子,学生从中可悟出“成功的要素”。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现在话题作文很时髦,但就某个问题发表看法,容易让学生走入空发议论、人云亦云的歧途。这一点已经引起不少教育专家的担忧,这显然是与创意背道而驰的。新课标明确指出:重视对材料的准备过程,“不同学段学生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学生生活在四面围墙、一角蓝天的校园里,远离外面多彩的世界,往返于三点一线的陕小空间里,失去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针对空洞无物,应着手写作来源的第二手材料——文章。

上面所谈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本文,用作不同话题作文的论据。如,可用作2003年高考作文“感情的亲疏与认知关系”:秦急攻赵,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而作为执一国之政的赵太后,深爱着自已的小儿子长安君,于是她昏了头,辨不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一时做出了错误的决断,“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也可用作2004年高考作文“自信与听取他人意见”:正是由于赵太后接纳了触龙的意见,才得到了齐国的救兵,否则如果赵太后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出于母亲对儿子的爱而不让长安君质于齐,赵国也许就被秦国灭亡了,长安君也就无以自托于赵了。

对同类课文素材,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归类整理。如,学了《报任安书》一文,可以让学生归纳整理课本中学过的与司马迁一样能忍辱负重,在“逆境中奋起“的强者:勾践卧薪尝胆而东山再起,韩信忍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将,季布为人奴而不死,陶渊明、李白仕途不达而成文圬巨匠,史铁生遭受恶运而妙笔生花,等等。

只要不死读书,就能深层挖掘课本之魂,拥有一双慧眼,对学生作多角度的启发和引导。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类文明的智慧之源,学生才能品出多种蕴味,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的写作素材。

三、尊重学生个体,容纳多元理解

要发挥文章的智慧之光,就必须激活阅读,构筑人文精神的教育平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权利,即允许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多元理解。呵护学生的热情和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产生对文章独特的感悟。这不仅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也能体现阅读的再创造,更能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价值特别是对写作的促进。达到学以致用,读写结合,而不是死读书。

如,学习《屈原列传》时,学生针对“行吟泽畔”一段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屈原“宁死保持高洁的节操,不同流合污”,列举了陶渊明、李白、文天祥、闻一多等;有的学生认为屈原应“不做无谓的牺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列举了贾谊、周瑜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充当主人,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