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从2008年我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首先课堂如何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来创设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应的探究模式,开展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达到课改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有效实现,促进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的科学素养形成。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有价值的数学”,而且是富有兴趣的去学,从而为学好数学确立良好的自信心。数学探究性学习该如何运作,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1.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源于兴趣的动力是无穷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问题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有了问题才会努力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了解和非指导性探究(即自主探究).如在讲解函数解析式时,让学生了解国家颁布的个人所得税的交纳问题:给学生提出要探究的几个问题①国家新颁布的个人所得税的交纳方案是什么?②甲、乙、丙、丁四人的月收入分别为1500元、2500元、4000元、6000元,那么他们分别应向国家交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③某人月收人为z元,那他应向国家交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探索氛围,营造自由、平等的环境。问题呈现后,教师可安排适量的时间(一般3~5分钟为宜)供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目的是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有时间去独立思考,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想法,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此阶段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2.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对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可先给学生2~3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和疑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再综合学生的提问,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同学发挥各自的探究优势,互相启发、互相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的人数,国外研究一般建议4~6人,根据我国大班教学的实际可?8人(分组采用同组异质,组间均衡的做法),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使研究更加深入,获得的结论更趋准确;二是全班集体探究.抓住题中关键性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见仁见智,这一阶段追求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争辩、倾听、接纳与分享.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

3. 突破创新,拓展延伸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探究过程的源泉离不开生活实践,人参与生活实践的经验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探究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中我们通过问题的解决加强数学应用的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样就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实际问题的背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模式,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伟大作用,亲身感受如何参与数学问题研究,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达到学会如何自主学习,使学生会学习,从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4.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体现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寻求创新,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下面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权作交流.将数学应用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数学的实际应用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创新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构造出数学模型,再通过模型反映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领悟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刻领会数学的应用方法,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动力及创造性应用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应注意开发、收集、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景来服务于教学,给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机会,学生在应用过程中自然会进发出创新的火花.我曾将一些招生广告中的收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结果不少学生对收费标准提出修改建议,使之更为合理,更具吸引力和鼓动性。在创设应用问题时,设计要有新意,要避免学生机械模仿。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会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必为某个问题讲得是否透彻、学生是否理解而担忧,因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已把问题解决的趋于完美,有时虽然不甚完美但教师也仅须稍加点拨就可彻底解决问题,不必多费口舌.相对来说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与“满堂灌”“一言堂”的课相比,效率更高,同时又较好的培养了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