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酸脂清制剂对高尿酸并高脂血症大鼠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酸脂清制剂对高尿酸并高脂血症大鼠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酸脂清对高尿酸并高脂血症大鼠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的影响以进一步研究其降尿酸的机理。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灌服脂肪乳剂及高嘌呤液建立起高尿酸并高脂血症的大鼠模型,用酸脂清治疗模型大鼠,并设立别嘌呤醇及非诺贝特对照组以及空白和模型组,观察用药前后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变化情况。结果:酸脂清治疗组的黄嘌呤氧化酶水平较模型组及非诺贝特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别嘌醇组明显下降(P

关键词:酸脂清制剂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黄嘌呤氧化酶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5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增多,痛风发病率显著提高,一般认为该病发病原因与高尿酸血症、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嘌呤合成与尿酸排泄障碍等密切相关;体重指数和高血脂及高血压是痛风的危险因素。

痛风目前无法根治,现行治疗药物严重的毒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从近年来发表的文章看,国内学者在前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对中医药防治痛风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关于复方、专方治疗研究、单味药及外治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最多,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众多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临床适用性好等优点,并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

文绍敦教授临床治疗痛风多年,对痛风病有深入研究,认为痛风病的发生本为脾肾两亏,湿浊痰热凝滞为标,其主要病因是嗜食膏粱厚味,而致痰湿内蕴、湿浊痰阻、气血运行受阻;脾肾二脏功能紊乱,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常造成。痰浊湿热瘀阻是本病的关键。对于痰浊阻滞所致的高尿酸伴高脂血症的痛风病,导师组方酸脂清,以清热利湿、化瘀祛浊为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前期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酸脂清的降血尿酸、降血脂、改善肾功能的疗效。本实验采用酸脂清治疗高尿酸并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进一步观察以探讨其降尿酸的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SD大鼠60只,雄性,体重约180g,一级动物,由青海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2号。

1.2 实验试剂 黄嘌呤氧化酶(XOD)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批号:20040107),腺嘌呤(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品,批号:F20040213),胆固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品,批号:F20040310)

1.3 实验药物 酸脂清胶囊:由青海医学院中药实验室制备,别嘌呤醇:由上海延安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50020455,盐酸乙胺丁醇:由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1022349

1.4 实验仪器 全自动血生化仪(康宁公司生产)CSYF恒温箱(太仓市科教器材厂),加样器(GERSON),电子分析天平(DF-110型,常熟衡器工业公司),721分光光度计(浙江宁波新仪仪器厂)

2 方法

2.1 试剂配制

2.1.1 酸脂清胶囊 由青海医学院中药制剂室提供

2.1.2 高脂乳剂配制 蛋黄粉10 g,胆固醇10 g,猪油20 g,吐温-80 20 mL倒入岩钵中研成糊状,然后加热融化混合,加蒸馏水至100 mL,冰箱4℃保存备用。

2.1.3 高嘌呤液配制 按腺嘌呤120 mg/(kg·d)及乙胺丁醇250 mg/(kg·d)的比例溶入蒸馏水,冰箱4℃保存备用。

2.1.4 酸脂清、别嘌醇、非诺贝特 按所需浓度配制成混悬液(用量均为临床人用药量的20倍),冰箱4℃保存备用。

2.2 分组与处理

2.2.1 造模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10只)及造模组(50只),适应性喂养7 d,自然照明,室温(22±2)℃,7 天后造模组每天上午灌胃配制的高脂乳剂3mL,下午灌胃高嘌呤液体2 mL,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水,第21天2组随机各取10只断头取血测血尿酸,血脂水平,如有统计学意义,确定造模成功。

2.2.2 给药方法 造模组剩余大鼠再随机分为中药组10只、别嘌呤醇组10只、非诺贝特组10只、模型对照组10只(简称模型组),给普通饲料喂养,分别灌服酸脂清溶液1.44 g/(kg·d)、别嘌醇溶液9 mg/(kg·d)、非诺贝特溶液22.5 mg/(kg·d)、生理盐水各3 mL(中西药药量均为临床患者用药量20倍),第10天实验结束:首先断头取血准备测血尿酸,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解剖大鼠,取肝组织剪碎,匀浆器匀浆,比色法测定XOD水平[1~2]。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情况 主要观察大鼠体毛、活动、饮食、排便、死亡等情况。

2.3.2 实验结果 断头取血,离心机3000转/分离心,取上清液,测血尿酸值(SUA)、血总胆固醇值(TC)、血甘油三酯值(TG)、均由康宁公司生产的560型号的全自动血生化仪测得。

2.3.3 解剖大鼠,取肝组织剪碎,制作组织匀浆。

2.4 检测方法

2.4.1 组织匀浆的制备 取组织块1 g在冰冷的盐水中漂洗,除去血液,滤纸拭干,称重,放入10 mL烧杯中,取9倍体积的0.86%冷生理盐水置于烧杯中,剪碎组织块,用组织捣碎机10000~15000 r/min上下研磨,制成10%的匀浆(匀浆时间10 s/次,间隙30 s,连续3~5次,在冰水中进行),最后将制备的匀浆1/2用低温低速离心机3000 r/min左右离心10~15 min,取上清液,匀浆及匀浆上清液0℃以下保存待测。

2.4.2 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测定 取空白及测定管,依次滴入显色剂,37℃水浴20 min,530 nm处,1.0 cm光径,蒸馏水调零,测各管吸光度OD值。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著统计学差异检验采用q检验。资料统计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鼠一般情况 造模期间各组大鼠皮毛光泽色白,精神佳,活泼好动,尤以造模组体重增加迅速;用药后中药组、非诺贝特组及模型组大鼠活动、饮水与平素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大鼠体重逐渐下降,别嘌醇组大鼠皮毛干枯发黄,倦怠懒动,进食量减少,4只体重下降,6只体重增长缓慢。

3.2 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

3.2.1 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血尿酸,血脂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对比中药组的UA水平较其他3组均显著下降(P

2.2 治疗前后各组XOD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别嘌醇组的XOD的水平较模型组及中药组明显下降,其余组较模型组变化不大。见表2。

4 讨论

中医“痛风”一词由金元时期朱丹溪首先提出,中医认为痛风属中医痹症范围。可追溯至《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医学入门·痛风》指出:“久则手足蜷挛,甚则身体块瘰”。丹溪《格致余论》一书内有《痛风论》一篇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明确指出本病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滞;其二,之所以夜则痛,是由于行于夜之故也,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大多数主张浊毒内伏血脉,不得泄利,损耗气血。

XOD是尿酸合成的最终酶,经过这个反应产生的过量的尿酸会引起高尿酸血症,随之产生的H2O2对人体的细胞也有严重的损害作用,因此学者试图在医学上寻找XOD的抑制剂和能降低XOD的水平的药物来降尿酸并保护人体细胞。目前只有别嘌醇是XOD的抑制剂,它虽能取得临床疗效,但因其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发热、肝肾损害、还可抑制骨髓,因此,很难作为痛风发作的一种长期、安全的用药。本实验过程中发现,别嘌醇组用药后,XOD活性显著下降,证实了其作用机理,而酸脂清治疗组XOD水平并无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无对照差异,但酸脂清降尿酸的效果好于别嘌醇,这可能与尿酸排泻减少引起80%的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吻合。可见其降尿酸的机制可能不是通过降低XOD水平,减少尿酸生成来实现,而是通过促进尿酸排泻达到效果。

酸脂清由大黄、土茯苓、姜黄组成,该方具有清热利湿、化湿祛浊之功效,方中大黄又名将军,性寒味苦,具有泻热通畅、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效。姜黄又名温郁金,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络止痛之功效。土茯苓,甘、淡、平,有利湿、解毒、利关节之功效。综观全方,治以苦寒、监以辛温;开郁行气,清热利湿,化瘀祛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类衍生物,其有效成分为番泻苷及单核蒽醌甙类,泻下可清除摄入过多的嘌呤饮食,预防痛风发作;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而影响尿酸的形成。有报道其降血甘油三酯的有效率达78%,降血胆固醇的有效率达84%[4]。土茯苓主要含皂苷、鞣质、树脂等,能增加尿酸盐排泄[5]。姜黄中的酚性色素,一脱甲氧基姜黄素和二脱甲氧基姜黄素的60%是主要降脂部位[6],其药理作用有[7]降低血Tg、TC、LDL-C,升高HDL-C的作用,姜黄素及挥发油能双重抑制花生四烯酸途径-环氧化酶、脂氧化酶而具有非甾体类抗炎活性,其对溶酶体膜有较强的稳定作用,使机体组织对内源性皮质激素类物质敏感、增加肾上腺甾体物质产生,抑制中性粒细胞效应,有较强的抗炎性能,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京,李龙官.比色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6,(5):65.

[2]张蓉,刘宇,刘秉文.血浆脂蛋白脂酶及肝脂酶得比色测定[J].华西医大学报,1996;(5):65.

[3]上官杰.大黄的研究概况[J].中华临床医药,2003,4(3):79~80.

[4]田财军.痛风从内毒论治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8(5):369~374.

[5]杜志敏,陈兴兴,魏辉.土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进展[J].基层重要杂志,2000,14(1):56~58.

[6]洪行球,黄燕芬,严建伟,等.姜黄降血脂部位的成分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8,23(6):22~23.

[7]韩婷,毕鹤鸣.姜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1,17(2):95~97.

(收稿日期: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