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匠精神之日本悖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匠精神之日本悖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本的工业文明非常发达,已经走到了极致。但是,这么发达的工业文明,为什么20多年来没有挽救日本,反而陷入“让所有经济学家束手无策”的境地。

日本悖论

何为日本悖论?先发一个央行姚余栋的观点:“这里我想说一点,日本经济是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的风险点,这也是令人很忧虑的,现在日本的股市大跌,日元强势升值,负利率导致的银行股整个走低,日本的QQE购债持有了日本国内债券的30%,新增债券的90%。所以,现在处于两难,没有那么多债券供购,不购日元将继续升值。”

“日本经济目前出现的困境是全球经济学界从来没有的挑战,就是一个新的挑战。4月28日日本央行开一个货币政策委员会议,我预计还要进一步加大购债或者宣布QQE3的决定。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全球也不知道怎么办。”

“日本如果不这样做日元继续升值,股市大跌,已经陷入通缩、停滞、超老龄社会、高杠杆,这是挑战所有经济学家的,我们对这样一个问题束手无策。”看看最近国内对日本工匠精神的追捧(当然,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再看“到日本买个马桶盖”和“爆买”的现实,与日本进入第三个“失去的10年”,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这样的反差还很多。比如最近流行的观点:日本电商为什么干不过实体店?文章的立意是实体店做得好,这个没问题,也是事实。但反过来是否也可以推理:日本的电商比较弱,干不过实体店。

这种现象,我把它称之为日本悖论:从微观角度层面,日本的工业文明非常发达,已经走到了极致。但是,这么发达的工业文明,为什么20多年来没有挽救日本,日本反而陷入“让所有经济学家束手无策”的境地。

经济学角度看“悖论”

中国式“悖论”历史总是相似的,170多年前,这样的历史曾经发生过。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向全世界输出“奢侈品”,如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现在有个说法,航海大发现就是因为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堵塞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这是农业文明最发达的中国向世界输出象征性产品的途径。

当欧洲工业文明崛起的时候,代表农业文明最高峰的中国是不承认的。当时的通商,中国是净输出,英国是净输入。欧洲最后想出来平衡贸易的手段是鸦片。现在,我们同样可以说,极致的农业文明,挽救不了农业文明的衰弱。日本的悖论,其实170多年前,中国面临着同样的悖论。

如果没有工业文明的创新创造,我们的需求就会停留在农业文明的水平。我们的需求是如何产生的?是发明创造给我们激发的。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这样的需求的。

什么是供给学派?这就是供给学派,不断地创新创造更多的需求。从长周期看,社会需求总量是由发明创造决定的。按这个说法,经济学家熊彼特可能也要归类为供给学派了。那么,流行的货币学派和凯恩斯没有改变总需求,只不过把需求的时间点前移了。这就像现在企业做促销一样,年销量没变,但当月的销量似乎增加了。那么,金融的作用,不过是把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价拉大了,拉大后更容易产生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上面绕了一圈讲经济学,因为日本经济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振。需求不振,从短期看可以运用各项经济政策,日本确实也实施过,但没有效果,而且20多年没有效果。我只能说,这是长期问题。长期的需求不振是怎么产生的?是缺乏创新导致的。只有创新,才能激发更多的新需求。日本的情况,在欧洲国家也相似。这些国家,都曾经是工业文明的某个阶段辉煌过,但在信息文明面前日趋保守。对信息文明拥抱最急切的,现在就是美国和中国。有一种说法,中国的互联网氛围与美国西部相似,欧洲的氛围与美国东部相似,而日本已经远远落后了。美国在克林顿时代的辉煌是信息高速公路催生的需求,现在又是信息文明催生的需求。中国的传统行业实际上已经封项,如果没有互联网催生更多的新需求,中国也许会像日本一样陷入悖论。

中国路径

中国该走何种路径?绕了这么一圈,该回答一个问题了:中国到底是走日本的工匠精神的路径,还是走互联网创新的路径?

有人可能会说,这两样东西矛盾吗?我说既矛盾也不矛盾,毕竟企业家的精神是有限的,总得率先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正像中国营销的突破是走单要素突破一样,走系统思维是没有出路的。

当然,突破成功了,是一定要走系统化的。如果中国选择走工匠精神的路径,那么就等于在工业文明时代精雕细琢,走向极致,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日本悖论,既受到中国这样国家的追捧,也面临失去的X个10年。如果日本坚持下去,没有赶上信息文明的步伐,也许清朝自大的悲剧就会在日本身上上演。

中国要做的事太多,农业文明的因素还存在,工业文明还没完成,又在追赶信息文明。这个时候,就有一个优先顺序的选择问题。作为一个落后的追赶型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追赶。等于工业基础刚建设好的时候,还来不及精雕细琢,就赶上了信息问题。我觉得优先的选择应该是赶上时代。

我宁可选择潮流上的粗糙,也不愿选择落后的精致。当然,对潮流与落后的判断,不能站在当下,这是一个有历史感的判断。正像大清王朝的遗老遗少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落后于时代一样,他们是没有历史纵深感的。

(刘春雄:郑州大学副教授、《销售与市场》杂志社高级研究员、《农资与市场》杂志社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