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听懂了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听懂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音乐不存在能否听懂的问题,所谓的“听懂”和“听不懂”应该是指理解音乐的程度的深浅而已。欣赏者要多一些反思精神,采取开放式的欣赏态度,经常对自己的音乐理解提出异议,自觉运用辨证否定思维方法,拓展对音乐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音乐审美水平。

[关键字]音乐欣赏 接受美学 辨证否定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特有的音响素材创造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表达着人的思想感情。就像文学家用文字进行创作,画家用线条、色彩勾勒图画一样,作曲家用音符创作音乐作品,创造音乐形象,抒发其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音乐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它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只有经过听众的欣赏才能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的艺术作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有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的完成”。因此,音乐欣赏是构成音乐作品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整个音乐审美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然而,对于音乐欣赏,有人会认为是一个十分艰涩的过程,他们怀疑自己是否听懂了音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否恰当。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欣赏者的欣赏、审美过程反而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接受美学给音乐欣赏者指明了方向。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很难与作品中寻觅出,他不似网上的蜘蛛那般明显地存在于作品之中,而必须靠欣赏者那由历史文化地位、自身经验所决定的理解条件,于欣赏过程中产生。它充分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Lauss 1921)指出,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生命和价值。因此,文学艺术作品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欣赏和接受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就欣赏者对作品的接受来说,姚斯认为,欣赏者并不是消极地反映作品,而是以其以往的经验构成的“期待视界”为前提的。(何谓“期待视界”,既欣赏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接受一部作品所需要具备的所有前提条件,包括从以往作品中获得的主体经验和知识,熟悉文学艺术形式和技巧的程度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艺术欣赏能力和趣味等。)由于欣赏者“期待视界”的变化,由于他不断发现作品的“潜在含义”,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得到不同的接受和评价,即欣赏对作品的接受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当然,就同一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而言亦具有“历时性”:同时,对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欣赏者来说,对同一部艺术作品的接受和评价也有所不同,即欣赏者对作品的接受又具有“共时性”的一面。通俗的讲,对同一艺术作品,不同欣赏者因其个性倾向、艺术文化修养高低等的影响,会做出不同的理解:或同一个人,由于当时对艺术作品的需要程度和心境的不同,对作品意义的把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音乐欣赏中也不存在听懂于听不懂音乐的情况。所谓的听懂,也只是就理解作品的程度而言,是指深层次理解作品的音乐美。

但也正是由于欣赏者对作品的接受存在“历史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关系,我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需持有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态度,要经常产生类似于“我是否真正听懂了这部音乐作品?我是不是还应该换个角度去重新审视一遍?”的自我内心对白。这里所指的否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盘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推动欣赏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的一个“催化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那么,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自己对作品理解上的否定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有效推动欣赏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欣赏作品,深化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审美主体与作品、作曲家、表演家多向交流、相互交融的过程。欣赏主体即实施欣赏活动的人,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产生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如在欣赏舒曼的《先知鸟》,你会觉得这首乐曲像一涓涓泉涌。让你想起林中的小溪,山里的清泉。然而当你在对此种审美体验作出辩证的否定、重新去认识作品的时候,你或许又会觉得它像一只纷飞的蝴蝶在拍动着翅膀,抑或觉得乐曲中似乎又隐藏了丝许伤感。音乐作品的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欣赏主体对客体的这种再创造是无限的。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这种欣赏过程中的辩证否定的态度,恰恰激发了欣赏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欣赏作品,深层挖掘作品的意义,较之从一个角度去聆听音乐,能更全面、更立体地去接触音乐美。

其次,它能更好的培养欣赏者对音乐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爱好。音乐作品物质材料的特殊性、创造方式的特殊性、表演再创造的丰富性以及审美主体接受作品的能动性等等因素决定了音乐美需要反复鉴赏。而在欣赏中所提倡的这种辩证否定态度则更加强调了反复鉴赏的必要性,成为欣赏者反复鉴赏作品的动力因素。欣赏者只有在对音乐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接受、理解以至喜欢这首音乐作品。实验心理学中的“倒u型函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指出:对完全不熟悉的新奇刺激,人们表现出来的偏爱程度为负值,即“不喜欢”。随着刺激逐渐变得熟悉,偏爱程度也逐渐上升至“喜欢”再到最高点“相当喜欢”。在音乐中,这一理论十分适用。音乐美的内涵与形式的丰富性、多层次性需要在反复欣赏中逐步获得解释,特别是结构复杂但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古典音乐,只有通过欣赏者的反复体验,欣赏者对作品的喜爱程度才能得到加强。因此说,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关于自身对欣赏作品的理解持适当的辩证否定态度,将有利于欣赏者反复品味音乐,间接的激发欣赏者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爱好音乐的良好习惯。

除此之外,这种辩证的否定态度亦可促使欣赏者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力,激发其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初步感知后,必然产生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或多或少的审美体验。然而,我们说,这种体验只是浅层次的。音乐是抒情的艺术,他饱含着情感,充满了想象。它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将自身饱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那么欣赏者只有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投放到作品中去,使自身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相融合,才能更深层次的区感悟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欣赏者应在自身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以及音乐能力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能动的解释、理解。而我们所提倡的这种辩证否定态度,正能够起到激发欣赏主体发挥自身能动性的作用,可以扩大欣赏者音乐注意的范围,提高观察的全面性。同时,它还可以加强欣赏者想象力的培养,促使欣赏者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对作品作出新的理解,以达到更全面、更丰富、更合理性的认识音乐中的美。

我想,鉴于在欣赏过程中持此种辩证否定态度对于欣赏者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鼓励欣赏者多对自己关于作品的理解提出质疑,拓宽思路,尝试多角度的欣赏作品,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对音乐美的体验,增加自身的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以便更轻松、自如的徜徉于音乐的海洋!同时,使自身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