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冯海:我这次是酿了一回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冯海:我这次是酿了一回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6月16日,冯海接受本刊采访的时候,还在忙着完成作品《搜神记》的最后收尾工作。2010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巡展6月30日在上海揭幕,从时间上来说确实非常紧张,冯海作为国内知名的时尚摄影师,难道不知道时间概念为何物?

事情是这样的大概在09年10月份左右马爹利找到冯海,邀请他参加2010年度的艺术展。冯海以前参加过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的开幕,知道伴随这个事件会有巡回展。在马爹利递来橄榄枝之后的两个月里,他处于犹豫状态,马爹利表示希望他拿出自己的些时装摄影和人像摄影作品来参展,但冯海自己盘算起来,觉得他看到的过往每一次马爹利艺术展览中参展作品水准都很高,他不愿意只带着自己为人所熟知的摄影作品去参展。

冯海最终决定参加展览,并为此次展览专门做一批作品,一个原因是展览,另一个原因也是正好借此机会,把近年来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新游园惊梦》、《人物》、《搜神记》三组作品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做了半年左右。

2003年冯海的《游园惊梦》刚拍出来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2007年后,这组作品突然火了起来,此次冯海再拍《新游园惊梦》,认为两个不同时期的冯海,对同一题材兴许会有不同的理解,具体拍摄出来是怎样的呢?他很想看看自己能否就一个以前演绎得较为到位的东西进行再表现,至于是不是会比以前更好,他没有太多考虑。记者问冯海最近听什么音乐,他答:评弹,前一阵则是北方小调。稍微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好听传统剧目,《游园惊梦》可以说最为成功的用摄影语言表述了冯海的个人爱好,一种对古代文化精华的迷恋、享受。而话说回来,冯海《游园惊梦》里的人物如果有幸乘坐时光机回到古代,那里的人们会认出他们是谁、在演什么剧目吗?恐怕不能。冯海说他迷恋已经或正在消逝的东西,在他的时代,他赋予了他所热爱之物在再呈现时的个体化情景,以及从视觉到触觉的转化,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有点末路时代的最后奢华,也有点婉转的引诱,在一个安静的画面中,调动着现代人的享受能力。至于《新游园惊梦》到底会带来怎样的观感,笔者认为还是留点对比的空间给观众比较好,在此就不再加以阐述了。

《人・物》和《搜神记》都是全新的尝试,从题材到构思到画面,在此次展览之前,应该说从没见过冯海这样的作品。《人・物》系列有五件作品、《搜神记》有四件作品参展,《人・物》每一件作品有一个人像和一件物并存画面,人像和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冯海说拍的完全是自己想象的东西,在他看来,人跟东西的联系,包括人跟人的联系都不需要一个道理和渊源。

《搜神记》表达的是冯海这几年对中国传统的一点理解,记述了一个“梦”中的古典中国,不是通常的梦,也没有具体的典故,就是他平常接受的各种古典文化渲染加上自己的想象,搅活了一大堆东西在脑子里,如今呈现为摄影作品。冯海说《新游园惊梦》和《人・物》这两组作品,他即便没拍的时候都大概知道拍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但唯有《搜神记》是他完全无法预料的,甚至拍到一半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样的结果。这组作品每件长6米,高2.8米,在创作过程中冯海翻阅了很多古书,比如《山海经》、古代壁画等等。当记者问到有没有参考印度的古代作品,冯海说没有直接的参考,但他原来去印度确实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还希望自己做作品不想局限于中国,因此我们目前看到这件作品里头有一点大东亚的味道,很离奇也很多样。其中所有稀奇古怪的半、战士般的角色、怪诞的植物等等,都是冯海找来各种道具,邀请模特,在工作室里拍摄完成的,堪称是他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作品。

此番得到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算是冯海第一次得到艺术类奖项。环顾同届得奖的几位,冯海说由于对当代艺术了解不多,他只知道周春芽,而且他一直非常喜欢周的桃花系列。听到此,笔者觉得很有意思――冯海不知道的是,周春芽沉迷古代书画,他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追根究源也有很多启发来自古代书画家的影响。这种获奖人之间喜好上的近似至少说明了他们都不约而同在各自的领域思考和实践一个大致相同的话题本土魅力如何衔接到当代氛围中才是为人所称道的?才是突破层层节点之关键所在?“时尚摄影”可以说是当代行业中的代言行业之一,它汇聚了当代都市人诸多审美问题的疑问和拓展可能,冯海作为该行业的浪尖人物,想必对此有最直接的感触,尽管他没有言辞上的归纳,但这次做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拷问的实践。我们没法要求我们时代的每个行业和参与者都躬身自省自己的精神归宿,但我们确实赞许这样的愿望和行动。

A=本刊(ArtValue) F=冯海(FengHai)

A:获奖感受是什么?

F:总体来说是诚惶诚恐。

A:觉得时尚摄影和艺术有差距?

F:是的。这种区别就像一道玻璃门,把这两个区域隔开,有共通之处,很微妙。具体到时装摄影,它或多或少都有着歌颂的倾向,少有批判的倾向。

A:时尚摄影把东西美化了?

F:有点。追求美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想,做一个作品,“美”是唯一目标还是目标之一?或者是目标的佐料?我不觉得美是唯一目标,也就是说美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艺术在里面。我们想要的审美和视觉效果,也许是一个很复杂的效果。

A:请展开谈谈刚才提到的批判性。

F:有批判性的东西不一定是艺术品,艺术家也并非总要充满批判性,但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独立性会使得他接纳信息之后做出直觉判断。大多数人的判断是逻辑判断,而艺术家往往依靠直觉。比如说画画的时候选用某种颜色,为什么?他说不出道理,那是一种模糊的直觉判断,而且往往很高明,很厉害。

A:你更喜欢哪一种个时期的艺术?

F:总体而言比较喜欢古典艺术,最近对中世纪的作品特别有兴趣。也许是因为已经消失了。我觉得古人对艺术的领悟远远超过现代人,他们中的有些人抓住了艺术的灵魂和关键。现在的艺术都太聪明了,很讨巧,说不清到底在讨谁的巧,但总体感觉是要快,给人看一眼,就立刻要得出好不好的结论。这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在这个快餐时代的行为方式。节奏这么快,没有人有布景心花三年的时间来等你做一个东西,所有人都来不及沉下来、慢下来,也来不及思考和酝酿。就像酿酒的过程,酒刚做出来不太好喝,放在那里,你也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陈年佳酿,如果等不了就只能得到葡萄汁。我们现在就是葡萄汁太多,酒又太少了。

A:你自己怎么介入你描述的这个快速创作时代?

F:我主要负责酿葡萄汁,哈哈,这是我的日常工作。我偶尔也会想酿酒,这次做作品也许算是一次尝试吧。

A:是否觉得自己在不断总结和做得更好?

F:对于作品,我会做一些总结,但至于好与不好,有一部分是自己说了不算的。其实你创造不了什么,只不过是有什么东西通过你这个人、你的手,去完成了一个作品。如果这个东西没来,你再努力也只能做到及格。以摄影为例,你想拍得特别好的这种愿望,有时候会成为你拍这件作品的障碍,太努力,反而把事情搞砸了。做作品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一个媒介,创作是通过你来完成,你不能不努力,但也不能太努力。很多东西可以控制,但在艺术范围内更重要的东西是不能控制的,或者说是难以控制的。

A:喜欢自己哪一点?

F:没有特别之处,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喜欢自己的可塑性,持续的可塑性,我很小的时候就决心保留。就像橡皮泥,你要是不捏它,它慢慢就会变硬了,你要不断捏它,才能保持它的柔韧性和可塑性。

A:获得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这个奖对你来说好处何在?

F:好处就是给我一个机会让点想干的事情。一直以来都在看别人的东西,有时候觉得自己也能做到,正好这是一个让我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的机会。好不好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能够把一段时间的思考做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