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文本成为学生习作训练的练兵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文本成为学生习作训练的练兵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积累就无法“倾吐”心声。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课堂资源,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优质资源。引导学生欣赏并积累教材中潜在的“精彩点”,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成为学生习作训练的载体,善学之既久,学生习作能力自然纯熟。那么,如何善用文本,以之为练兵场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略有心得。

一、注重词句积累,丰富习作语言

华罗庚说:“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意思是人的智慧与学习、积累有关。积累是学习和写作的基本功,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没有积累的写作也将成为“无米之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经过了编审者的反复推敲、斟酌、修订,不少还出自语言大师之手,文质兼美。精练雅致的词句,在我们的文本中屡见不鲜,而学生不善于发现,却为没有足够的词语积累而苦于作文时不会表达。

文本中的精彩词句可信手拈来,如《槐乡五月》中写槐花白:“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写槐花香:“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文本行文如流水,语言如同诗一样美妙,读起来朗朗上口,对称句式错落有致,描写抒情水融,它素洁高雅,恬淡隽永,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采取笔记摘抄法、卡片摘录法、默诵法等方式积累优美的语言,并在积累中尝试运用,久而久之,便可加工、改造、转换化为自己的语言,作文时便能随手拈来,意到笔随。

二、依托教材文本,把握训练契机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就是例子。”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有的立意好,有的角度新,有的描写精彩,有的文笔优美,有的技法新颖,有的议论深刻,有的感情真挚……其间可用的图片信息、想象等无一不可以“小题大做”,成为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练兵场。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可以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写作切入点,把握契机,进行仿写学。根据鲁迅在《早》一文中对“三味书屋”的描写,让学生按方位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的教室、卧室、客厅;《最后的姿势》、《莫泊桑拜师》、《孔子游春》、《师恩难忘时》四篇文章均写老师,但各具特色,有的壮烈英勇,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循循善诱,有的朴实无华,学过之后,我们可以进行仿写,写写自己敬爱的老师。这些范文就好像给了学生一个拐杖,解决了他们作文难以下笔的难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又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写作能力的提升。

此外,文本具有未定性,有很多空白点。这种“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如苏教版第七册《水上飞机》一文,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向小读者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以水上飞机向遥远的天边飞去结束,应该说通过教学,学生对水上飞机的用途已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学时,笔者尝试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随着水上飞机一起到东南海面去救助遇险的渔船,学生的热情因此而再次激发,他们与水上飞机一起帮助渔船脱离险境。学生在练笔中写道:我们来到了东南海面,渔船正在慢慢地下沉,渔船上的许多人在拼命地呼救,我们将渔民们一个一个救上了飞机,死里逃生的渔民激动人心的放声大哭。此时我更感到了自己工作的伟大。东南海面上的风太大了,水上飞机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寻找遇险的船只,找到了,找到了!经了解,原来渔船的发动机坏了,渔船无法前进,水上飞机迅速将一个好的发动机送到渔船上,渔民们装好发动机,渔船又能在大海中重新起航了……

通过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被激发,一篇篇优秀习作因此而不断地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

三、发挥范文引领,开辟练笔天地

每一篇例文,都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重点突出,习作目标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即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比如《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钱塘江的八月十八潮,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文章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层次来写,写潮来前,介绍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为气势非凡的大潮的到来营造了气氛;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由远而近,从点及线到面,描写出白浪翻滚、波澜壮阔的场面;潮去后,余波仍“漫天卷地”。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一幅壮观生动的天下奇观图。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练习写一些写景的观察日记。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当然,让学生在写作时遵循一定的条条框框,在一定程度上虽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了学生在审题、立意、布局等方面的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必然会陷入这一固定模式的误区,作文千人一面,显得毫无生机。这要求我们在语言经典处设练,模仿文本“依样画葫芦”;在情节空白处设练,充实文本,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在思维发散处设练,“横看成岭侧成峰”地拓展文本;在情感交融处设练,解读文本,“源头”自有“活水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文本资源,依托文本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可以达到阅读与写作紧密衔接的目的。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使文本成为学生习作练习的练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