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歌声来自何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房间里响起那个难以言传的歌声时,
我相信外面下雪了。
一
朝窗外看去,天气确实阴沉,天色接近黄昏,冷冽迷蒙。北方,冬天,黄昏,加上 Maximilian Hecker 的歌声,万事俱备――如果再飘起雪,这个傍晚就很完美。
只是外面没有雪。
这样的错觉经常有。听Maximilian Hecker 的歌,即使正是夏日炎炎,也会觉得窗外有雪花纷飞。很多人说,听他的歌,最好是在一个雪夜,世界很安静,屋内很温暖。
我不知道这种歌声来自何方。我知道 Maximilian Hecker 是德国人。可是,德国人很坚硬。如果以国喻人的话,那么,法国是女人,德国是男人。
德国是哲学家的摇篮,他们有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胡塞尔、马尔库塞和弗洛伊德,对了,还有马克思。德国是科学家的摇篮,他们有爱因斯坦、普朗克、伦琴、海森堡、莱布尼茨、高斯和冯诺伊曼。德国是工程师的摇篮,他们有西门子、奔驰、宝马、奥迪和空中客车。这些名字,代表着人类的理性。他们智慧,严谨,而且面无表情。
德国田野风光如画,却像是用尺子量好按比例画出来的。街上秩序井然,“禁止”是最常见的标志牌,也是外国人首先学会的德语单词。德国国旗是整齐的黑、红、黄三个长方形。德国国徽是象征着力量的黑鹰。德国国歌的名字是《德意志高于一切》。
德国人也笑容满面地喝啤酒,吃酸菜猪肘子。他们也把足球踢得风生水起,而且3次夺得世界杯。只是,5次夺杯的巴西人是艺术家,他们把绿茵场变成桑巴舞场;日耳曼人靠肌肉男组成钢铁战车,横冲直撞。
当然理性德国也有音乐,并且是最好的音乐,比如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的土壤长出来的,大气磅礴,庄严宏伟。贝多芬本身就是命运的抗争者,旗帜鲜明地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英雄主义是恒久主题。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言:“我们的时代需要精神健壮的人物。”
德国音乐还有巴赫。巴赫是抒情的,而且抒得深沉。只是这种抒情也是德国的。最深刻的宗教音乐在德国。巴赫创作了众多的受难曲、弥撒曲和管风琴曲,主要成就也体现在宗教音乐中。他以数学般的严谨,力图体现严格的均衡关系,用最完美的曲式诉说着虔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巴赫在抒情,不如说在表达信仰,音乐只是巴赫与上帝对话的云梯。
至于德国当代音乐,可以听到满地金属咣当声。
重金属、工业金属、哥特金属、旋律金属、鞭击金属、死亡金属、另类金属、前卫金属、黑金属、维京金属、厄运金属。嚎叫,怪笑,惊耸,恐惧、诡异、爆发,疯狂,、自虐、圣妓、压制,残忍,阴暗,强悍,恶毒、变态、内脏、肢解、光头、焦虑,绝望。可以用100个词来描述金属们竭尽所能展示的咆哮,其实隐藏在骨髓里的,只有一个词――干涸。
内心被理性沙漠占据,即便是金属之心,也希望保留湿润柔软的地方。金属们的音乐,是感性被理性时的无力挣扎。
二
Maximilian Hecker 却是超然若仙。阴柔至骨,缥缈似梦,纯洁犹如处女和儿童。当金属们咆哮的时候,他只对你梦呓般耳语。然而,似有似无的耳语之声,却让多少貌似坚强的内心顷刻土崩瓦解。
在《Dying》里,他甚至让位给纯净的古典钢琴,自己只剩几句简单的声音。但是,就是这几声柔弱纤长还有些神经质的声音,令人心颤。
听他的歌的人,喜欢用孤独、哀伤、敏感、沉郁、柔肠百转、乖巧自闭和纯净来描绘他的声音。也许是。但就我的感觉来说,没有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只能说,像风从苍白的指缝中穿过。我写这些字的时候,感冒发烧,头也疼,精神有些恍惚。这种状态下,正适合听 Maximilian Hecker,让身心落在他的船上,从水面掠过。
有人说他的嗓音是稀薄的“白色嗓音”。实际上,如果一定要用颜色来形容,那么可以说是无色,接近透明。
以柔克刚,水滴石穿,似乎也是一种规律。在宇宙的四种力量之中,引力被认为是最弱的力,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引力却又是万有的――它存在于任何物体之间,具有几乎无限的作用范围,在宇宙系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用天体物理学家的话说,是“统治着宇宙的脉搏呼吸”。Maximilian Hecker 的歌声听起来轻如晨雾,可是所感受的重量超过任何金属音乐,包括重金属们。
他有张专辑的名字是《我想是个处女,我想是座山》,这种标题令人不知所措又让人心有灵犀,恰恰是他的准确定位。不用很清晰,正如有位朋友说的,这些歌声适合作为自由享受独处时光的背景。
1977年出生,四舍五入也可以算是80后了。可是,他的歌没有任何青涩的成分,甚至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味道。现在喜欢他的主要是年轻人,而且大多是那种佩带银白金属黑色石头饰品、钟爱帽子围巾棉被和狗、收集乱码文字文艺电影的年轻人。
其实,我觉得他的歌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听,甚至有阅历的人应该可以听出更多的东西。有句话说,年少爱听贝多芬,年长多听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激情蓬勃,锋芒毕露。莫扎特则把大情怀藏起来,随手捡起一颗草叶上的露水,然后牵出一片海洋。在这个意义上,Maximilian Hecker 与莫扎特有暗合之处。
2004年,Maximilian Hecker 来到中国。他对观众说,“不要靠得太近,我会很紧张。”他安静地唱着,用一个粉丝的话,这时他成了“美丽的黑洞,我们都在里面。”
看着这个低着头,闭着眼睛,喃喃自语弹着琴的歌者,你会觉得这是一个生错国家、也生错时代的男人。他的歌声不是德国的,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这种声音,只能从天飘落。
三
喝葡萄酒比较讲究与菜肴的搭配。国内很多朋友都在充当媒婆,将葡萄酒与中餐联姻,尝试着让某种红酒与某款菜肴牵手,成为最佳组合。目前已有很多心得,也有许多速配成功的例子,据说鱼香肉丝与麻婆豆腐都有了意中情人。澳洲 Shiraz 红酒适合涮羊肉。北京烤鸭也有了知己,最合适与 Pinot Noir 红酒勾肩搭背,不过需要做些牺牲,比如不能蘸酱。总体来看,有中国特色的红酒中餐体系正在努力建设之中。
与之相比,比较受冷落的,是红酒与音乐的搭配。当然,这实在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也是很小众或者干脆是完全个人的体验。可是,谁能说红酒与西餐菜肴的搭配,不是很个人的事情呢?有人就是喜欢喝 Lafite 啃海蟹。搭配是为了让自己有好感觉,自己感觉爽了就是好的,不必用别人的感觉来勉强自己。
音乐更是如此。我个人觉得,喝红酒时,找好的音乐比好的菜肴更重要。其实该反过来说,就像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灵魂一样,一曲美好的音乐,一定有一款合适的红酒来陪伴。
我找了很久,想找一款适合听 Maximilian Hecker 的红酒。找来找去,都是些果香花香,生猛辛辣,醇厚悠长。都是浓郁、清爽、新鲜、饱满或者圆润。即便所谓另类,也只是老生常谈的矿石、泥土、铅笔或者麝猫粪便味道。
这些都不适合他。
不过我相信有那款红酒存在。上帝创造了一种歌声,不会忘记再造瓶红酒陪伴。除非上帝睡着了。
网上流传着一个帖子,与 Maximilian Hecker 有关。他在上海一站演出后,网上有个男孩贴了一个寻人日志,日志名字是《寻找麦斯米兰上海站里的一个女生》。男孩说 Maximilian 演出时,他一直站在舞台左边楼梯。旁边是一个穿裙子黑色长袜和匡威黑色帆布鞋、肩上挎红包、用白色手机的瘦瘦的女孩。男孩背着大背包,手里拿了个大相机。于是,女孩问男孩要不要帮他拿相机,男孩“莫名其妙地拒绝了”。散场后,男孩“越想心里越难过,恨我自己的后知后觉”。于是他请大家帮忙,帮他找那个女孩,或者谁拍了照片什么的,把那段楼梯位置的影像资料给他。
再往后的故事,就有些像日本《电车男》的中国版了。网友们在发出“这样都行啊”的疑问的同时,纷纷顶这个帖子,各种影像资料都传了上来,搜肠刮肚地提供各种线索,其中竟然还成全了另外一对。留言中,有的说好像看了场童话。更有的说,“Maximilian 的音乐会遇见这样的事情,很美妙,也很应该。”
说得不错,很美妙,也很应该。
最后,男孩真的找到了那个女孩。
所以,我也宁愿相信,也许就在德国普通家庭的酒窖里,在智利一条人生熙攘的小街酒馆中,在澳洲、南非、得克萨斯某个被忘记的酒柜上,有一瓶红酒,等待着 Maximilian Hecker 的歌声将她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