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存压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存压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医药流通领域是由医药批发企业和医药零售企业组成的,它们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医药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加上地方政策的保护等多种原因使大量医药商业企业产生并生存下来。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具有“三证”的医药批发企业近1.7万家,零售企业约12万家。在1.7万家医药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800余家,不到总数的5%。如果不计中间的重复转手,1.7万家医药批发企业平均销售额仅1000多万元。十大批发商的年销售额之和仅占医药批发总销售额的20%左右(集中度过低)。按产业组织理论,最大八家企业占市场份额40%以上,该产业尚属集中度较高的产业。这样一种局面必定造就医药行业的一些不良现象与不良行为。如在药品购销中“回扣”风盛行,交易手段的落后导致交易行为不规范,企业间不拼质量、不拼服务、只拼价格。恶性竞争、改革滞后、产权单一、管理落后、资金不足,经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三角债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掣肘。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小于1%,而国外大公司的流通费用率一般在4%左右,销售利润率2.5%;据统计,我国已经有15个省的医药商业企业连续三年出现汇总性亏损。通过验证、达标等措施,我国医药批发企业整改淘汰率为26.8%,即便如此,我国现在也还是有1.25万家医药批发企业,而这些企业整体实力并未真正得到壮大。长期以来医药流通企业所有的特权都将随着我国的入世和医药产业的开放以及医药商业的“开禁”而不断减少,它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只有清醒地认清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审时度势,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出路。

来自国外资本的压力

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较低的药品消费水平,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医药市场,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对国民待遇的承诺以及各地招商引资过程中给予外资企业优厚的超国民待遇会使国外跨国公司趋之若鹜。

2001年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有近30家跨国制药公司和国内著名合资制药企业代表参加的“入世后北京医药行业国际合作发展研讨会”上,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于明德就强调,从2003年1月起,我国将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允许外国批发商和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具体规定如下:(1)经批准,外国公司和企业允许与中国公司、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和合作商业企业,经营药品零售业务;(2)设立零售业务的合营商业企业的外方,在申请前三年的年均销售额应在20亿美元以上,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应在2亿美元以上。(3)中方合营者应是具有较强实力和经营能力的流通企业,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应在5000万元(中西部地区3000万元)以上,申请前三年的年均销售额应在3亿元(中西部地区2亿元)以上;如是外贸企业,其申请前三年的年均自营进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其中出口额不低于3000万美元)以上。从事批发业务的合营商业企业,中方出资比例应在51%以上。 从我国对进入医药流通领域的国外医药企业的要求和国外医药企业本身的实力来看,我国的医药产业或企业都难以对国外的进入者形成进入壁垒,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我国现有的医药批发企业也许在传统文化、地域优势、销售渠道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点优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国外医药公司强大实力面前可能会不堪一击。在医药零售领域,外资的进入强劲势头已初露端倪,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视。

来自国内资本的压力

作为医药流通领域的潜在进入者除外资或外企之外,还有国内其他产业领域或医药产业非流通领域的资本拥有者。医药流通领域有着许多产业领域所没有的“高”利润率,这早就使得外界对此垂涎三尺,迫切向医药流通领域进行资本转移。在新进入者之中,有原医药商业企业的新建药店,有希望在医药商业淘金的其他产业的企业,有向多元化发展的其他商业机构,有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医药企业,有期望通过横向一体化战略实现跨地区联合与兼并从而打破原有商业布局的医药商业企业,还有被国家允许经营OTC甲类药品的一般商业机构等,例如踌躇满志准备进军医药业的香港华润集团与和平药房积极洽谈,打算收购和平药房,这意味着重庆的735间和平药房连锁店有可能一夜间换上“华润”的招牌。原主业以生产和销售黄酒和中低档白酒为主的长兴实业(即原大龙泉)(000827)收购沈阳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5%的股权,从而涉足医药流通领域。华晨集团(600653)收购中西药业的真正原因是看中了中西药业的前身――中西大药房这一块无形资产。中国华源集团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组一家拥有54家一级子公司和1个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产品、研发、流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去年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5%,销售收入达135.75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总额的8%,产品出口额列全国医药生产企业之首的上海医药集团。具有区域垄断地位的医药商业企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虽然短期内医药商业还难以获得理想的效益,但作为重要的渠道资源和医药产业链的一部分,其价值不可低估。

目前,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在中心城市和农村开办连锁药店、建立配送中心已经成为医药连锁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方式,而制药企业为控制销售终端,也向医药商业进行渗透。“四环生物”称将不满足于做一个单纯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商,而是做足生物医药整个产业链的文章。为此公司在当前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强大技术力量来开发产品的同时,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药物研究所,追溯到生物医药产品的上游开发环节;在建设营销网络的同时,收购一些成熟的医药销售公司,做大销售网络,这是公司产品达到最大销售值以及饱和度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公司还将收购医院,将产业延伸到产品的终端使用环节。通过向各个环节的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使公司在这一产业领域的利润达到最大化。三九集团收购宁波药材公司54.1%的股权、收购长沙三九医药公司50.5%的股权,巨资打造三九连锁。太极集团斥资1亿元收购了本地另一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桐君阁全部国有股并成为绝对控股股东,实现了本企业资金、技术、产品优势与“桐君阁”百年老字号品牌和庞大商业零售网点等优势资源的整合。类似神威大药房、鲁抗大药房这些由强势生产企业发展起来的连锁药店在全国俯拾即是。

来自医药生产企业的压力

无论是医药公司,还是药店,其经营的产品主要来自于生产医药产品的工业企业,即通常所说的药厂。药厂除提供相应的产品之外,还提供着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药厂对医药流通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也同样受到较大的冲击。面对国外产品的进入、国外资本的渗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等等诸多竞争因素,药品生产企业只能是加速改革,增大投入,搞好研发,做好销售,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医药生产企业积聚的增强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企业的规模都将迅速扩大,市场集中程度加强,这样的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明显增大,企业的市场地位明显增强。面对这样的企业,我们的医药商业企业就会马上感受到来自供方的威胁,在与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交易过程中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在销售过程中的特殊利益。

药品生产企业在医药产品知识产权高保护的压力下,必然加大新产品的研发,由此会加强企业生产产品的独占性。随着药品的专有性与保护性、垄断性增强,医药商业企业迫于市场的特殊需要而不得不去购买时,就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既有“战国纷争”、“诸侯割据”的局面,又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格局。这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地区性公司时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可能迫使医药商业企业做出牺牲和妥协。许多医药商业企业因为经营规模的虚弱、销售渠道的脆弱、销售能力的纤弱,在市场上仅仅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医药三资企业在医药市场上的发展轨迹和目前的强势地位已经使我们许多医药公司俯首帖耳,诸如脉络宁、心血康、消渴丸等许多炙手产品已经令我们许多医药公司望眼欲穿。在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并不十分强大的今天,医药商业公司就已经体会到来自供方压力的存在。以上种种因素迫使医药商业企业告别以批发价乃至出厂价几零扣进货的风光时代,药品经营的毛利率将进一步下降。

来自需方的压力

作为医药商业的需方,主要有两类群体,一是医院,一是自行到药店购药的消费者;而医院作为需方主要是从医药批发企业购入医疗过程中所需的医药产品,同时医院又作为向消费者(主要是患者)提供医药产品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起着“商店”的角色,因而与药店成为竞争对手。

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各级政府十分头疼的事情,削减医疗方面开支的呼声此起彼伏。削减医疗支出的趋势将会使政府加大管理的力度,采取一定的措施。医疗支出的下降或直接影响到医院从而间接影响医药公司的经营,或直接影响零售药店的销售。药品的招标采购实际上是政府削减医疗费用支出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药品招标采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政府仍坚持实施,并强调在实施过程中解决目前出现的不合理、不正常或不规范的行为。

这里还要特别地分析具有特殊地位的医院对医药商业的影响。我国目前80%以上的药品是通过医院这一渠道进入消费者手中的,而且由于医院具有疾病诊断的优势和处方的权力,使得其一方面形成对医药批发企业的强势需方,另一方面又形成对药店的竞争优势。降低中间环节费用的要求和医药产品的招标实际上对医院均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反而形成对医药工商企业的挤压。要看到,医药分业的渐进性不可能使医院药房一夜之间从医院中分离;因为医院本身工作的特点,诸如住院用药、急诊用药部分是不可能做到“分业”的。医院依然会利用药品消费的被动性,保留住自己的药品市场。

来自自身的内部压力

医药市场的有限性加剧了企业对市场的争夺,医药批发企业因为自身建设的不足会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医药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经营手段单一,经营区域有限,经营规模不大,市场集中度过低,医药商业的内部竞争日趋白热化,最近几年医药商业企业持续增长的销售费用就是明证。地理优势难体现,产品差别不明显,药品价格无差异,经营方式没特点,服务手段少特色,使得医药零售业从圈地战打到价格战,两败俱伤。药店难以做到服务促销、技术促销、特色促销。作为医药零售商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商业机构尤其是超市的兴起,因为其布点的广泛、通过其他品种带动药品的销售以及对药品原先高差率的放弃等原因,对原有的零售药店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将从医药市场中挖出一些份额,分走一杯羹。

医药商业企业所处的劣势地位主要是因为我国医药商业本身的不足,其中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医药商业企业发展的瓶颈。且不说医药商业发展必需的执业药师队伍建设问题,就是基本的药店人员素质就十分令人担忧。上海曾对63家药店的人员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单从学历构成就可以看出,我国药店人员要真正担负起科学、合理地为广大群众做好用药服务还有较大差距。上海市63家药店大专及以上人员占全部人数的13.4%,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占79.6%,初中毕业生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