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咽旁间隙肿瘤的特征及诊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咽旁间隙肿瘤的特征及诊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咽旁间隙肿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头颈部肿瘤,目前在诊治过程中尚存在一定难题。文章通过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解剖特征、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内容的阐述,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该肿瘤的特征及诊治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特征;诊治

【中图分类号】R73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718-01

D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Treatment Of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urLIU Shi-yao

【Abstract】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ur is a rare kind of Head and Neck Neoplasms,and at present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make a diagnosis and give treatment to it.The article states its anatomy characteristics、classification、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so on,roundly summarizing the features of the tumor,and provides the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Parapharyngeal space;Tumour;Characteristics;Diagnosis treatment咽旁间隙肿瘤较为罕见,约占据头颈部肿瘤的0.5%-0.8%,[1]其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1.咽旁间隙肿瘤的解剖特征

咽旁间隙外界为翼内肌及腮腺深叶,内界为咽缩肌及鼻咽、口咽腔。上达颅底,后达椎骨侧方软组织。由茎突及其附丽肌肉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咽旁前间隙内有腭帆张肌、腭帆提肌、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上颌动脉分支、淋巴结等。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交感神经、第Ⅸ-Ⅻ对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群。2.咽旁间隙肿瘤的分类

2.1按发生分类: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前者多见,占据约80%,[2]后者主要指发生于相邻组织而累及咽旁间隙的肿瘤。

2.2按来源分类:分为涎腺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和其他来源肿瘤。据文献报告涎腺来源肿瘤占40%-50%,神经源性肿瘤占27%-40%,其他类型占10%-33%。[3]

2.3按良恶性分类: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分为状瘤、腺瘤等,原发的恶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等,继发肿瘤见前。[4]3.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

咽旁间隙肿瘤按其部位、肿瘤来源、生长速度、侵袭特性及患者特征等呈现不同症状和体征。

3.1症状: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咽喉部有咽痛、异物感等症状,头部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耳部有耳鸣、耳痛等症状。

3.2体征:早期查体征基本正常,当肿瘤达到2.5-3.0cm[5]以上时临床检查才能发现,常表现为下颌角或上颈部无痛性肿瘤,对应口咽侧壁膨隆。4.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4.1体格检查:双手合诊检查对肿瘤较大患者可触及肿瘤大小、质地、光滑程度、活动度、有无博动感等。

4.2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纤维鼻咽喉镜可清楚观察鼻咽部新生物部位、光滑与否、是否有糜烂、鼻咽顶壁、侧壁有无隆起移位、声带活动情况等。

4.3辅助检查:

4.3.1影像学检查。CT及MRl能较好显示肿瘤的部位、形状、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为手术进路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4.3.2颈部彩超及DSA彩超。特别适用于血管性肿瘤。

4.3.3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FNAC)。其准确率国内文献报道为85%,[6]国外资料显示高达91%。[7]5.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

咽旁间隙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

5.1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选择目的为最大程度暴露术野以便切除肿瘤和最小程度影响面颈部功能及美观。分为经口入路、颈侧入路、颈腮腺入路、上下颌骨外旋裂开入路等。

经口入路仅限于瘤体较小、靠近咽侧壁、包膜完整用手合诊能触及肿瘤上下极、可活动的病例;颈侧入路,是目前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主要手术径路,适用于大部分肿瘤;颈腮腺入路对于侧后颅底病变伴张口受限,面神经受侵犯者是极好的选择;上颌骨掀翻入路是治疗中颅底或侧颅底,尤其是同时累及两个解剖区域以上病变时一种较好的选择。下领骨角部离断的手术进路,适用于怀疑或已证实为恶性肿瘤者。

5.2非手术治疗:放化疗。特别是鼻咽癌转移至咽旁间隙的肿瘤,经颌下咽旁间隙插植技术行放疗治疗后效果显著。6.小结

对于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首先应明确:①肿瘤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②肿瘤属于神经源性、腮腺源性还是血管淋巴管源性;③肿瘤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尤其是与颈动脉的关系。可根据影像学检查方法得出的肿瘤特征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应尽可能切除干净,防止复发;对于恶性肿瘤,则给予相应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

相信未来在内镜和机器人的辅助下,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将会趋向微创,患者此区域的相应功能将得到更好保留。[8]参考文献

[1]蔡晓岚,史丽,董频,等.“咽旁间隙肿瘤”,《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第33卷第3期(1998年):页178-180.

[2]李湘平,李丹凤,等.“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经口手术进路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第24卷第21期(2010年):页983.

[3]同[2],见页984.

[4]刘方舟,董明敏,张园,等.“咽旁间隙原发肿瘤69例临床病理与解剖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第23卷第3期(2009年):页22-24.

[5]兰宝森.《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6]聂旭光,宋代辉,彭化海,等.“咽旁间隙肿瘤”《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第18卷第3期(1998年):页171.

[7]李光启,彭解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第23期第2卷(1999年):页99.

[8]O’Malley BW JR,Weinstein GS.“Robtic skull basesurgery: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s to human clinical application”,《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第133卷第12期(2007年):页12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