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中“引导”和“激发”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中“引导”和“激发”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最重要的是怎样去学习。因此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怎样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呢?这就需要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灵活地引导和激发,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

“引导”可以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从易到难、新旧对比联系的问题,寓新课内容于复习之中,使课堂教学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之中,最后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激发”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才能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成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引导”和“激发”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引导中发现规律,形象地理解知识

创设“引导发现”的教学机制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观察、操作、猜测、类比活动中一次次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从而理解一个数学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归纳整理的,一个数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迪,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直接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能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过程如下: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经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的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组织学生操作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安排。②操作设计要切实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知识的特点,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③操作活动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④操作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揭示规律,以达到“明理”的目的。⑤组织操作要把握好时机,在教学的哪一环节中进行什么操作,要周密地安排。⑥要处理好教师操作和学生操作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操作的,尽可能指导学生去操作。⑦在学生通过操作,明确算理、规律后,要组织学生抽象、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算理、规律等,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⑧要充分做好操作的准备工作,特别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好操作的学具或材料。

二、激发下产生兴趣,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力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探索新事物、探求事物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在进行激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①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②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③知识的连接点,要具有针对性。④要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生活,运用引导、激发等教学手段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展示自我。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开发区三棵对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