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人群中医生理病理特点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人群中医生理病理特点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不同人群中医生理病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的评价不同人群的健康水平,从而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因此,明确不同人群的中医生理病理特点在开展周期性健康检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分类研究,将有助于对前证或潜证的辨识,以及针对不同人群健康状态的个体化倾向及时作出判断,为早期预防提供依据,而使已病人群的干预措施更加多样化和有针对性。

关键词:中医;生理病理;不同人群;特点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生理病理特点是健康状态研究的重要内涵,中医学对不同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历代的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针对某一群体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概括,共同构成了中医健康认知的理论体系。但在文献中,明确提出“中医生理病理特点”者甚少,现代研究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个体的中医体质。

1 不同年龄的生理病理特点

1.1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传统中医学提出了“小儿稚阴稚阳、纯阳之体”、“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这一观点为现代大部分研究所认同,如邓科穗等[1]研究中发现儿童、青少年体质相对单纯,儿童平和质虽然很多,但容易发病。郑燕霞等[2]认为,由于小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肺、脾、肾不足,故气的生成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具有气虚体质的特征。苏树蓉[3]根据小儿个体阴阳消长的生理差异,将小儿体质划分为5大类型:均衡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气血虚体质、阳虚体质。均衡质为健康状态,不均衡质不是病态,但亦不是健康状态,潜在着某种病理倾向和对某种病邪的易感。

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其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趋于完善。而且这种不成熟,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归纳起来,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病,易于变化,易于康复。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并运用至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1.2 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成年后随着年龄增长,各个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也随之改变。如陈润东等[4]按10岁为一阶段,分别将男女体质分为各自不同的6个年龄段,从中发现:痰湿质分布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40岁左右到达高峰然后趋于稳定;气虚质分布随年龄而先多后少再回升,呈“中间少,两头多”;而平和质、湿热质分布随年龄增长均呈下降表现;阳虚质、阴虚质和瘀血质分布则呈上升;气郁质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在30-40岁年龄段最多。而朱燕波等[5]的研究除了以年龄为分层因素外结合性别及健康状况,发现男性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某些维度的健康得分最低,而女性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某些维度的健康得分最低;15-34岁年龄组特禀质、气郁质、血瘀质,35-59岁年龄组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60岁以上年龄组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某些维度的得分最低[3]。

1.3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老年人“血气己衰,骨疏薄”,整个机体功能呈现衰弱的态势。如李志等所言,老年人主要以虚、痰、瘀、郁为其生理病理特点,并且常出现兼杂现象。陈文等研究发现,≥60岁年龄段的偏颇体质构成比最高。沈丽萍等对上海市某社区的中老年居民的调查显示,中老年居民的主要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特禀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兼症多项并列。研究中还发现男女特征有别,男性多湿热,女性易血瘀,男女体质分布的差异在各年龄段均存在。

2 不同地域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

不同地域人群因气候条件、生活习惯、饮食喜好等不同,其生理病理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2.1 岭南地区

岭南地区的气候以湿热为主,莫润田、邓小敏等研究显示湿热质是长期在岭南地区居住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而陈润东等[4]研究发现广州地区个体体质分布前5位分别为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兼气虚质,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黄志坚等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香港地区一般人群中约1/2人群为平和体质,约1/2为偏颇体质,偏颇体质中阳虚质、气虚质及湿热质较多见。

2.2 华东地区

研究显示,江浙地区人群阳气虚、湿困的特点也较多见。吴承玉等的调查发现,江苏地区总体人群的体质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瘀血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痰湿质。魏明等研究显示,浙江省湖州市人群的体质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平和质、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与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湖州所处的江南一带居民元气薄弱、易感外邪和患病恒多挟湿、缠绵难愈基本符合。调查显示[5],江西省自然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占36.2%,偏颇体质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特禀质。安徽省人群的偏颇体质的分布以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多见。

2.3 盆地及高原地区

王琰等比较了四川省成都市和阿坝县居民的体质差异,发现成都市居民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为主,认为与盆地气候潮湿,外湿易于伤脾,致使脾虚湿困等有关;阿坝县居民体质以阴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为主,认为与其过食温燥食品,气候高寒,地处高海拔有关。李杰等的调研显示,在青海地区的自然人群中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依次位居偏颇体质的前5位,并有随着海拔的升高,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呈现增高的趋势。认为由于高寒地区缺氧、寒冷的地理气候环境特征,使居住在高寒地区的人群机体产生了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易形成瘀血质。

2.4 其它地区

张翠英等研究发现,河南省人群中偏颇体质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阳虚质,瘀血质,并以特禀质最少。麻晓慧等调研显示,河北省不同地域更年期女性的病理体质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及沿海地区。各具体病理体质的评分,气虚质南部地区显著低于北部及沿海地区;血瘀质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北部地区显著高于南部及沿海地区。另外,一些学者针对不同民族人群进行比较研究。如杨梅等认为汉族与傣族成年人阴虚质体质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傣族族群高于汉族族群。汉族族群痰湿质、湿热质的比例高于傣族族群。

3 不同性别的生理病理特点

3.1 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

《临证指南医案》云:“女子以肝为先天也”;历代中医文献认为:“妇人多郁”,“郁乃血病之中所起也”。女性的生理功能与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极具密切关系。现代研究也发现“郁”是不同时期女性普遍存在的生理病理特点,但有一定区别。

妊娠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的研究显示:正常早期妊娠妇女体质类型以阴虚质所占比例最多;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体质类型以阳虚质、气郁质所占比例最多;妊娠中晚期孕妇平衡生理状态较少,偏颇生理状态较多,兼有阴血虚、痰湿、实热型居多,其次为虚热和平和型[6]。

3.2 男女生理病理特点的差异

由于性别的差异,加之饮食习惯、兴趣爱好等不同,男女的生理病理特点亦有差别。如陈文等研究发现女性偏颇体质的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其中女性气郁质、瘀血质、阳虚质构成比高于男性,而男性湿热质、痰湿质构成比高于女性。陈润东等分析发现,男性以痰湿、气虚、湿热质为主;女性以阳虚、气郁、气虚质为主。而王苗娟等研究发现男性阳虚质明显较女性的比率高,女性阴虚质、气郁质和瘀血质的比率较男性为高[7]。

综上可以看出,在前人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从不同领域对中医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结论不尽一致,但在以下三点形成了共识:一是同一群体的生理病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二是这些特点具有一定的外在表征因而可以被认知;三是把握不同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对维护健康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常“亚健康”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二是指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一可以理解为“轻病”,古代称为“疾”;二常被理解为“理化指标正常,但有症状”,表现为心理异常、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等,如:“心慌气短、惊悸少眠、自汗盗汗,经常感冒、倦怠无力”等。但从中医理论角度这些“症状”及其内在的病理变化都属于“已病”状态,这也是中西医在健康认知方面的重要区别。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别,目前中医的生理病理和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暂时无法较好的接轨,由此导致两种诊断标准和诊断结果无法统一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证已成”当作“亚健康”,就可能背离中医理论,而把相关领域研究引向歧途。

参考文献

[1] 邓小敏,邱全,柳彬,周艳,陆斌.729例广西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

[2] 朱燕波,王琦,陈柯帆,吴玉娥,洪伟丽,刘利.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

[3] 黄志坚,李杏,刘彬,臧书文,周迎春.香港地区1022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1.

[4] 彭英琦.沈阳农业大学一、二年级女生中医体质调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5] 邓科穗,项凤梅,江一平.年龄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及发病[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

[6] 李杰,吴承玉,马志明,李永平.高寒地区瘀血质形成机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

[7] 朱长刚,项平,尹岭.2373例出租车驾驶员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及体质类型调查[J].北京中医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