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步复固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8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步复固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8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三步复固法的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 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析、整理三步复固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4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无骨化性肌炎发生,8例合并神经症状患儿3~6d均恢复;治愈45例,好转3例(6.25%),治愈率93.75%。结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用三步复固法治疗临床效果满意,其方法简单,取材方便,有效降低了患儿病残率,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三步复固法;疗效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中小儿肘部常见的损伤,其约占肘部关节创伤的60%,多发生于5~12岁的儿童[1]。由于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创伤,若临床处理不当会发生肘内外翻畸形、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等,会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导致永久性残疾,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儿童在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针对不同的骨折情况,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法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三步复固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8例,总结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 2011年1月至 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 3~10 岁,平均(7.07±2.53)岁。肱骨髁上骨折按发生机制分型:伸直型38例,其中尺偏型15例,桡偏型12例,无侧方移位型11例;屈曲型10例,其中尺偏型4例,桡偏型3例,无侧方移位型3例。48 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其中有8例伴神经症状,就诊后5 d内神经症状恢复。

1.2 治疗方法

1.2.1 第一步手法整复 患者保持平卧,两位手术助手,一人紧握患者患侧肢体上臂,另一人紧握患肢前臂的手腕部位,保持患侧手掌心朝上,协同用力牵引患肢,使得骨折移位恢复。假如患者骨折的远端旋转超过90°角,就需要先进行反向旋转,使其骨折复位。操作者双手置于骨折的远端及近端部位,进行推挤使得侧方骨折移位复位。对于伸直型骨折,操作者一手紧握患者患肢手肘后方,使用拇指从患肢尺骨鹰嘴进行推压复位,其余手指则握紧近端,操作时术者可感受到明显的骨折断端的摩擦感。对于尺偏类型患者,操作者使用拇指紧紧抵住骨折断端的外侧部位,其他手指则紧握近端骨折端,保持患肢偏向桡骨处,伸展位。手术助理可以紧握患者前臂手腕部位,使得肘部牵引逐渐弯曲约110°,使得患肢前臂向前旋转,使用夹板进行外固定,X线检查骨折断端对位情况。对于屈曲类型的患者,操作者两手位于患肢手肘前部,拇指位于手肘前部骨折的远端部位,其他手指则紧握骨折近端,进行上前方拉伸,进行夹板外固定,最后进行X线检查骨折对位情况。

1.2.2 第二步 骨折固定 对于伸直型的骨折类型:越过患肢手肘关节,在骨折附近前后以及内外侧进行夹板固定,屈肘角度在 110°左右,保持患肢前臂旋前位置,保持夹板固定时间至少10 d,使用三角巾悬垂患肢前胸。屈曲型骨折:越过患肢手肘部位,保持患肢骨折部位的前后、内外侧夹板固定,屈曲角度在50°左右,保持患肢的旋前位置,固定时间至少 10 d,使用三角巾悬垂于前胸。10 d过后,两种类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依据生长情况微调三角巾悬垂的长短,保持患侧肢体的关节功能位不变。以上两种类型的骨折患者,在外部夹板固定期,若发生血流不畅,要立刻将外部固定夹板解除或放松,并将肘部关节弯曲至45°的位置,并随访观察

1.2.3 第三步 分期功能锻炼 ①骨折后 1~2 周(早期)。由于这一时期的骨折端还很不稳固,易造成骨移位,因而功能训练仅限于上臂的肌肉,进行有效的舒展与收缩运动,并且正确指导、积极鼓励儿童多行握拳动作,以及腕部关节的伸屈动作,并明确告诉患儿,严禁对肘部关节进行任何活动,以避免移位[2]。②骨折后3~8 周(中期)。固定3周后基本可解除外固定,这时期除早期功能训练内容外,还需增加肘部关节屈伸活动,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伸直型骨折的儿童,在肘部关节活动时禁止过度舒展,而对于屈曲型骨折的儿童,则禁止过度屈曲。以免骨折处受到外力,不利于骨愈合[3]。③ 骨折9~12周(后期)。这一时期功能训练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肘部关节的运动,持续进行中期的功能训练内容,对肘部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的儿童可以配合中药外敷熏洗,以促进功能完全恢复。此外,在分期功能锻炼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掌握好活动度,切不可发生肘部关节中等及严重疼痛,功能训练过程中,以出现轻度疼痛、停止训练后疼痛基本消失为宜。

1.3 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评估采用中医病症诊断及疗效标准[4]:治愈,骨折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无异常活动,X线示骨折线模糊,骨折间有连续性骨痂,横向错位不大于骨皮质层厚度,成角畸形

2 结 果

本组4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1.24±2.35)个月。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未发生创伤性骨化性肌炎,8例伴有神经症状的儿童经治疗3~6 d后神经症状均消失。经临床疗效评估,治愈45例,好转3例(6.25%),治愈率达93.75%。

3 讨 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在运动过程中常发生的严重骨折之一,其危害在于早期处理不当,易引发一系列后遗症,如肘内外翻畸形、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神经损伤等。虽然,随着现代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率得到显著下降,但肘部关节功能恢复不完全、不理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与早期的处理手法、固定方法以及功能训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临床中,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有很多种,如:闭合复位加固定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及尺骨鹰嘴牵引治疗等,临床治疗效果参差不齐。本组的48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患者采取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并配合分期功能锻炼,取得了显著疗效,这与准确的病情判断、正确的方法处理是分不开的。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①对于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患肢手肘屈曲角度约110°,可以保持肱三头肌处于微微紧张的状态,从而在患肢骨折断端后方形成一个天然的“肌肉固定夹板”,使得骨折远端断端向前推移;但如果角度超过110°,则易导致骨折的近端断端部位压迫甚至刺伤周围的结缔血管组织,引起进一步的伤害,且加大了骨折断端部位的剪应力,使得骨折对位后再次移位的风险加大。对于屈曲类型的骨折,患肢手肘屈曲角度约50°,同样可以形成一个天然的“肌肉固定夹板”,使得骨折远端断端向后推移,若保持直线固定,则易导致骨折的近端断端部位损伤周围的结缔血管组织,引起二次伤害,且加大了骨折断端部位的剪应力,也使得骨折对位后,再次移位的风险加大。②在解剖学上,人体的前臂各个肌腱与周围骨膜相互作用,在保持手肘屈曲位且前臂向后旋转时尺骨会压迫桡骨,桡骨则又拉伸肱骨;而当手肘屈曲位且前臂向前旋转时尺骨也会拉伸肱骨,而桡骨则压迫肱骨[2],所以保持夹板外固定后的前臂向前旋转位置,可以起到防止肘内翻的效果。③在夹板外固定解除后应该进行肢体的功能恢复训练,使关节的活动度尽快恢复,也使相关的肌肉群得以舒展,避免痉挛收缩,利于关节功能的尽早恢复。训练过程中,要坚决避免野蛮粗暴的训练活动,训练动作要轻柔,以患者易于接受为宜。暴力训练容易导致骨骼肌肉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周围结缔组织的水肿等,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所以要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稳步推进,切忌操之过急,拔苗助长。④在夹板外固定时间内辅导患者进行抓空训练,从而促进肢体增力效应,对于改善骨折周围结缔组织的水肿,以及肌肉功能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⑤此次进行研究的 48 例伸直型以及屈曲型骨折患者,在手法操作服务前操作者均以双侧拇指紧紧抵住骨折断端的外侧,其余手指紧握骨折远端,近端,保持患肢偏向桡骨处、伸展位,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外翻角的角度。

总之,从我院多年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三步复固法治疗效果来看,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方法简单,取材方便,有效降低了患儿的病残率,与手术治疗及尺骨鹰嘴牵引治疗方法[4]相比较,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费用支出相对较少等优点,同时,更有利于患儿的主动配合以及家长的护理,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 浅析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J]. 中国伤残医学,2011, 19(6): 66-67.

[2] 萧文耀,马远,王昕,等. 闭合性手法整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8):743-745.

[3] 樊燕华,汤小康,童培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移位程度与 Baumann角关系的分析研究[J]. 中国骨伤,2013,26(2): 95-97.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