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服务的几个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服务的几个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历来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加快农村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但也要看到,“三农”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服务中比较薄弱的地带,“三农”金融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两难”问题。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问题,努力把“三农”金融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这是困扰“三农”金融服务的根本问题。总结分析几十年来的“三农”金融服务情况,笔者认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应该坚守两个底线:一个是党和国家要求的社会责任底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既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履行国有资本意志的必然要求,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最大化这个标准来衡量。比如,对于农业银行这样面向“三农”的大银行,必须把风险偏好建立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另一个是商业化经营要求的保本底线。实践证明,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要始终把商业可持续作为首要前提,在服务到位的同时做到风险和成本可控。不计成本、不讲风险地服务“三农”,会挫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会削弱金融机构的长期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既不能因为坚守商业保本底线不去服务“三农”,也不能因为坚守社会责任底线放弃商业经营原则,必须深入研究思考如何将这两个底线有机地统一起来。

坚持以发展带动服务“三农”能力提升。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在发展中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如农业银行2014年6月末的县域贷款余额达到2.54万亿,比2008年增长206%,年均复合增长率22.55%,比同期全行贷款年均增速高出4.17个百分点。

努力寻求商业化经营和践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在对外服务上,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商业金融的理念、产品、模式和工具支持政策性、公益性的“三农”发展事业。比如,农行向首都平原造林工程提供21.3亿元贷款,促进首都生态环境保护。在考评机制设计上,金融机构在考核基层机构点均、人均业务量和效益时,可探索加入对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考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服务“三农”。

树立和增强“雪中送炭”的责任感。金融机构不能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更要勇于和善于“雪中送炭”。像在、新疆等老少边穷地区,虽然业务量小、经营成本较高,但当地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愿望仍然较强,金融机构应坚持在这些地区设立多种服务网点,以发扬和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

与城市客户相比,“三农”客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从地域来看,分布散,区域差异大;从资金需求来看,规模小,周期短,季节性要求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从客户资质来看,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往往不足,主要依靠人品等“软信息”识别风险状况。“三农”客户这些特征往往难以与一些金融机构过于集约化的经营体制相适应,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妥善处理好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切实解决管理链条过长、业务流程繁琐的问题,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三农”,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效率。

厘清各级机构的职能分工。对金融机构而言,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哪些需要总部统筹管理,哪些需要放权到分支机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切实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员工、深入到客户,充分了解“三农”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找准影响服务效率的关键和症结,在此基础上厘清各级机构的管理和经营权限。特别是对于应该由总部统筹管理的事项,要通过优化完善制度、厘清部门职责边界和加强督导落实等方式,分门别类地解决好政策制度不适用、流程不合理、执行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动适度简政放权。除必须由总部统筹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外,应该充分相信基层,放权给基层,下沉经营重心,缩短决策链条,充分调动各级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采取“试点-评估-优化-推广”的方式,做到“放而不乱”。

要做好管控引导。金融机构总部在适度放权的同时,也不能一放了之、放任自流,而是要发挥整体的资金、网络、专业和管理优势,确保“三农”金融服务稳健发展。为此,在“三农”金融业务具体经营交由分支机构负责的同时,也要切实加强总部的管理、督导,形成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能不能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平衡点,是决定“三农”金融服务成败的关键。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要坚决避免两种倾向,既不能因噎废食,片面强调“三农”业务发展的风险,致使“三农”业务裹足不前,服务不到位;也不能盲目追求“三农”业务发展规模,对其中的风险隐患视而不见,最终背上沉重的包袱。为此,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要坚守“三农”业务发展的风险底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风险控制这根弦,坚持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要将不良贷款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内。

适度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在我国进入发展新常态阶段,“三农”金融服务风险较大的状况仍然客观存在。如果在风险管理上,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三农”和城市业务,就会压缩“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的空间。因此,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都需要适当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金融机构应通过优化调整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占用系数、内部转移定价等内部管理考核指标等方式,打消基层机构服务“三农”的顾虑。监管部门也应对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进行差别监管,适当放宽“三农”业务不良贷款等考核指标的监管标准。

切实加强“三农”业务专业化风险管控能力。“三农”业务的风险特征有其独特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探索一套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从农业银行的情况来看,这几年建立了专门的“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了“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政策纲要,出台了客户评级、贷款分类、风险定价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三农”业务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风险总体可控。

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农”和县域经济日益繁荣,为“三农”金融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大、经营成本高、效益产出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县域市场增加资源投入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以战略眼光来审视和衡量“三农”金融业务。必须跳出一时一地得失的小圈子,充分认识我国“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做好资源投入的总体规划。要从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三农”业务的战略价值和长期效益,始终不渝地加大对“三农”的有效投入。在资源配置方式上,要加强业务条线和资源配置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增强“三农”业务资源投入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在这方面,农业银行进行了大量探索,从2010年以来持续按照“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安排“三农”信贷计划,按照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安排县域费用计划和固定资产配置计划,对农户贷款、小微企业等给予优惠的经济资本风险权重,并足额匹配经济资本计划,有力地保障了“三农”金融业务发展。

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投入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各类资源投入,提升农业农村的产出水平和经济回报,这是吸引金融资源投入的治本之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财税、保险、货币和监管政策支持,强化正向激励,帮助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实现财务可持续。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过程中获取的公平合理的利润水平,社会各界也要给予理解和支持,以调动更多的机构、更多的人力、更多的资本服务“三农”。

巩固传统业务和创新拓展客户的关系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特征,有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需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租赁等一揽子现代金融服务,而普通农户的需求仍主要集中在存贷汇等传统金融服务上。因此,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时要抓住客户、产品、渠道等核心要素,厘清和理顺三者之间的适配关系。既要巩固传统业务,满足基本需求;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拓展客户,依托现代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渠道,夯实客户基础,推动业务健康发展。

首先是要认真做好传统金融业务,努力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便利的基础性金融服务。银监会2014年8月了《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延伸村级基础金融服务。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也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农业银行专门推出了金穗惠农通工程,布放了115万台电子机具,覆盖全国68%的行政村,有效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农行还推出了集产品与渠道为一体的“三农”金融流动服务车,以经过改装的汽车为载体,依托3G无线网络,把各种现代金融服务送到农民手中。四川雅安地震期间,在其他金融服务全面中断的情况下,农行通过流动服务车,累计办理个人业务1167笔,金额516万元,代收社会捐款2680万元,救灾资金拨付5.2亿元。

在做好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金融机构要更加重视发展创新型“三农”金融业务,更好地满足“三农”客户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一是推动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是要强化城乡联动、行司联动、境内外联动,提供信贷、发债、票据、租赁、理财、保险等跨领域金融服务,构建新型综合化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二是推动产品创新。近年来,“三农”金融产品创新聚焦在破除农村抵押担保瓶颈上。农业银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9年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近三年来累计投放林权抵押贷款172亿元。2014年,农行又抓住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新机遇,率先在同业中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三是推动技术创新。积极借鉴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理念、技术和产品,推动建设“三农”直销银行,着力发展农村移动金融服务,引导农村金融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如农行甘肃分行推出了融资、融智、融通、融商四位一体的“金穗融商通”电子商务平台,为龙头企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和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互联网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