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化”教学改革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有大思政课的思路,就是把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等从整体上进行,舍弃那种将四门必修课人为割裂开来,各讲各的做法。把讲透原理、教会方法、普及知识为总目标,做到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这样既可以突出每一门课程的重点,又能节约资源,还能避免一些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整体化教学

[作者简介]李金芝(1970-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体育学院思政教学部,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宝江(1976- ),男,河北曲阳人,河北体育学院思政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北 石家庄 050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文化强省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328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1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把四门课程当作一个整体,各门课程的讲授缺乏有机的联系,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有的内容不容易讲透。新的教材由于容量关系,侧重于理论和意义的叙述,实例和解释较少。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的内容,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要讲好这门课,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融通这三部分的内容,而不能再像过去课程分开设置只擅长讲哲学或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将教学时数设置偏少,难以将教材中浓缩的内容加以充分展开,如果不能讲透就不能使学生真懂、真信。

2.各门课程间在内容上有重复。有的是与中学课程内容重复,比如“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的政治课、历史课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有的是课程间的内容重复,比如,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和国家制度方面的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都有系统的介绍。这时,学生在听讲的时候常常感觉曾经学过而失去兴趣。

3.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没有形成合力。比如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对近现代史和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等却不会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去深刻理解。在学了近现代史的知识后,却体会不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4.实践活动少,难以引发学生内心的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除让学生掌握一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历史性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从中受到一些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做文明守法的公民。而这需要一些感性的东西来引发内心的触动,在这方面社会实践发挥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较少,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5.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的考核方式大多为“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多为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则通过试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为考勤,期末主要靠突击。这种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考查出学生是否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二、以“整体化”改革来提升总体教学效果

提升四门课的教学效果,需要舍弃过去那种将四门必修课人为割裂开来、各讲各的做法,将他们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各有侧重,互相联系,实现“整体化”教学。每讲过一门课就让学生学到不同的内容,四门课都讲完了就使学生能在认识高度、方法应用、知识广度上有质的提高。同时,在实践教学上也进行统筹安排,在考核方式上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突出一种考核方式。在此基础上,把讲透原理、教会方法、普及知识为总的教学目的,从而形成一种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1.课程内容系统化。实现大思政课式教学,关键在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精通本门课的内容,并对其中的内容做到水平突出,而且还要了解其他课程的内容。只有对四门课程的内容都熟悉了,才有可能具备大思政课的基础,做到融会贯通,避免分散作战。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实现。

首先是教师自学。教师在研究好本门主讲课程内容的同时,要认真学习了解其他三门课的有关内容。在对各门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的前提下,对于其他课程中与自己主讲课程有关的或重复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其他课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向其他教师请教,获得启迪;同时,还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来加深了解。在几门课的内容基本掌握后,心中要开始思考这几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在课堂上怎么讲才能使课程间起到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作用。教师在自学过程中,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要常问一下自己,学生能学四门课,教师为什么就不能学,而且学得更好呢?

其次是教学研讨。教师在了解了四门课的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教学研讨。教学研讨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互相请教、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所有课程内容的认识水平。另外一个是制订统一的实施方案,包括各门课的侧重点是什么、举哪些例子使课程间联系起来等问题要具体化,形成方案和案例库。对于四门课程间有重复的内容进行分工,对于哪些内容在哪门课重点讲,其他忽略;哪些重复的内容几门课都要讲,但讲的角度要有什么区别等搞好详细设计。对于课件的设计风格、具体编排提出标准等。此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要不定期进行研讨,对方案和案例库进行修订和优化。经过几个学期的摸索和实践,就会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最后是外出学习。为使思政课教师能够开阔视野,激发新的思路,学习外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学校应创造条件,在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教师们能够走出去多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甚至可以有计划地轮流到其他院校进行一段时间的访问学习。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效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因循守旧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仍然以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甚至是靠“念课本、看电影、上自习”三板斧;学生也缺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只是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记忆。因此,应当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选用和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在教学方法上,不同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来选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这门课以专题教学法为主效果会较好,首先把教材中所涉及的原理归纳好,分成几个专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哪些原理有一个成体系认识,又能使学生对每一个原理的内容理解较为深刻,从而真正实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目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由不同的教师讲不同的专题,可以使教师善于讲某一方面内容的专长得以充分发挥,如此下来每个专题都是精彩一课,从而实现优势叠加;同时还可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教学风格,保持学习兴趣。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适用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法为主,通过具体的、与现实联系较紧密的案例来加深对民族精神、价值观和法律基础等知识的印象。

教学过程中,还应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比如,抽出一定时间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上讲台试讲一部分内容,留下一个假期社会调研的作业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准备、去思考,又能通过教师的点评让学生加深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

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尤其是电脑课件。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往往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仅将教材各级标题进行罗列,然后配上几张图片,虽然制作起来比较容易,但没有起到课件可以直观、生动地传达更多信息的效果。而购买的课件有的可能不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的确,制作出一套能充分表达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且还要有足够的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非常耗费精力。解决这个问题需教师之间形成统筹设计和分工协作,通过集体的力量和较长时间的准备来汇聚出足够的素材,形成好的设计方案,最终形成一套具有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件来。

除了课件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站来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网站内容可以有更多的知识性、背景性的资料以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还可以开设网上答疑专栏,使学生可以进一步学到更多、更新、更具应用性的知识。

3.实践教学统筹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际的应用来加深对所学原理、所学方法的使用。通过参观一些革命老区和现代化企业或发达的农村等,还可以引发学生内心的触动,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但是,由于受到经费、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往往开展较少或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实际,可以拓宽思路,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安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同学生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达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了社会,还使有限的资金得到了较高的利用效率。为避免重复,防止这门课到了某个地方去参观,另一门课又去那里的情况发生,也要把四门课的实践活动像理论课教学那样,统筹起来,统一安排。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要建立几门课程都能用得上的实践基地,而非每一门课程建立一个基地。这样,每到一个基地能够从几个方面分别满足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4.考核方式多样化。在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各具特点。具有共性就是各门课程相同的考核要求,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由单纯的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向知识掌握和能力都要考核转变,既要考查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弱化期末试卷考试的作用,更加注重平时表现的评价,可以把平时考核所占的比例由30%提高到40%~50%。这样,也就为学生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导向,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

各具特点就是在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加强某一方面的考核。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考核对基本原理的应用能力,可以以开卷的形式,通过一些社会现象的事实性陈述,来让学生进行分析。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以闭卷的形式重点对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进行考核,等等。在对平时表现的考核上,除单一的出勤或期中考试外,还可以把学生参加讨论、回答提问时的积极性和表现水准,就某一个社会问题表达看法的小论文或某一项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体现的深度等作为依据。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