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该出手时再出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该出手时再出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动手探究成为实验课的主要学习方法。要想让学生的探究有质量,有实效,就得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不要急于让学生动手,万事俱备了,“该出手时再出手”,探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是高效的。

关键词:有结构的材料; 科学的方法; 完善的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98-0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眼下不少的科学课上,学生少不了动手探究做实验,但有些却没有起到科学实验探究应有的效果。目前我们教师往往重视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而忽视探究前的思维训练和有效指导。“动手之前先动脑”,已是公认的一种较成功的科学教学方式。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做好探究前的准备工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提供材料,自主选择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的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老师指定的研究材料和学生自选的研究材料,其材料可能是相同的,但意义却是迥异的。

一位教师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三个水瓶,猜想哪瓶水最多,哪瓶水最少?随后教师出示一些器材:天平、带有刻度的杯子、尺子、三个大小相同的大杯子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老师带来的器材,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在小组的集体智慧下他们各组都讲述了自己的验证方法。

生:我们组想出一种方法来验证,就是把三个瓶子里的水分别倒在三个相同的杯子里来比较。”

生:我们组想出4种方法来验证。第一种方法是把水分别倒在同一个杯子里,用天平秤;第二种方法是把水倒在有刻度的杯子量一量,第三种方法是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用尺子量一量水的高度,第四种方法是先把1号瓶水画上记号,再倒入2号瓶的水,画上记号,再倒入3号瓶的水,画上记号,看哪个记号宽哪瓶水就多。

生: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把1号瓶里的水划上记号,倒在一个杯子里,然后把2号瓶里的水倒入1号瓶,画上记号,再把水倒在另一个杯子,再把3号瓶里的水倒入1号瓶,再做上记号,哪个记号高,说明哪瓶水多。

正是由于老师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让课堂成为了学生交流与展示的舞台。

二、演示实验,规范操作

科学实验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探究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生的科学学习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时更需要教师发挥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有时教师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很有必要,即“该为的就为”,该老师做的,老师应该做细、做好,做得及时。

比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教材中说“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一位教师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做得就很好。他没有像别的老师那样,只是简单的讲述测量方法而已,而是利用实物投影,边演示操作边讲述:“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摩擦力时,先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物体上,右手拉住测力计的提环,为了防止拉动时手的抖动,可以用左手从底部握住测力计,然后轻轻地、水平拉动物体,这时测力计的读数先是0.5N,接着0.8N、0.9N……当读数达到1.5N的时候,物体刚好动了起来,这能使物体动起来的1.5N就是这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经过教师这样清楚直观的演示和有条理的表述及亲自动手测量,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测量的方法,为正确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奠定了基础。学生看到双手协作可以避免单手拉动测力计时手的抖动,影响测力计的读数;也能准确把握“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的技巧。这样的演示是很有必要的,这是给学生定规范,是教给科学规范的操作技巧,可以避免学生出现盲目操作,影响实验效果。

三、交流研讨,完善方案

尽善尽美的实验方案是探究成功的保证。要做好这一点,需让学生做到动手前先动脑,把探究和思维结合起来,使“做”与“思”相通。

《摆的研究》一课,教学时老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准确而又全面的数据,以发现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在学生动手探究前,老师就有意识地加强实验操作之前的研讨,使学生明白操作的程序、方法和应该注意的细节。

上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组装摆,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摆起来。

师:下面你们怎么玩?比快慢就是比什么?

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录数据。不让学生明白这些,学生的探究是没有目的的。

生:次数。

这时候,学生只是随口说。具体如何进行操作没有深入思考,教师的追问就引发了学生的深思。

师:怎样算一次?

生:来回算一次。

师:一次记录准确吗?

这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孩子们只想到测量,没想到测量几次才科学,这样深刻而有条理的思维是孩子们平常思维的触角所不能覆盖的。

生:不准确。(和学生做二、三次)

师:15秒摆的次数最终怎么算?

这个问题逼着学生不得不去思考即将开始的测量方法。

生:算数据出现多的,求平均数。

师:都可以。我们统一算数据出现多的那个数作为结果。清楚了这些,下面就来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孩子的思考往往是单纯的,思维的周密性很差,考虑问题不够周全。而科学研究特别讲究思维的周密性,要考虑到各种各样可能的情况,对于最好的方法教师要给予甄别和引荐。经过这么一系列严谨而周密的思考,学生们基本上明白了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周密准备后的探究活动目的性会更强、探究的方法或手段更明了,探究活动的效果才会更有效。

没有足够的材料供选择,不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没有充分而完善的方案设计,那么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探究就会瞎胡弄,甚至不知如何下手,探究将会毫无价值。要实现探究的有效性,必须做到有备而无后患,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思考,不要急于让学生动手,万事俱备了,“该出手时再出手”,探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