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巧设任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巧设任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特点的课程。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了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要设置好学习任务,就要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该如何巧妙地设置学习任务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 巧设任务

一、学习任务要结合实际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1]

二、学习任务要有层次性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知识内容以几何级数地丰富,这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来说,面对着众多的新名词新术语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虽然适用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做了大量的简化,但是,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不小心又牵扯出一个新内容使学生找不着北。对于学生来说,在入门阶段,如果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就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电脑的信心。鉴于此,我们可以采“黑箱原理”,将计算机知识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先知其然,而不必究其所以然。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后再回过头来探究其所以然。正如拾级登高,回望众山小,以前的问题,很可能已经不再是什么问题了。[2]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进行 “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时,尽管已经把问题讲解、研究、讨论得比较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仍会提出不同层次、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要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3]

三、学习任务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各个方向去思考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 ”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四、学习任务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任务”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余地,培养学生用利用尝试、探索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设置学习任务时要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机会。例如,在教学WORD模块的《6插入图片》时,一般学生只用书上讲的方法,而此时,我们就应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插入图片或者还可以插入什么图片,有的绘画基础好的选择了绘制新图形,有的选择了把数码相机上的图片插入,还有的选择了编辑自选图形。学生的思维放开了,敢于尝试了,敢于自己去思考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4]

五、学习任务的完成

课前,老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科学的任务,一旦给学生下达了本节课应当完成的任务后,如何顺利、正确地完成就成了一节课的关键,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作为教师在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已完成每个小任务?作为一个学生群体而言,其中的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了完成同样一个简单的任务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如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合作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品质”。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金字塔传递法”来实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一个任务中,有能力最先完成的同学居于学习“金字塔”的顶端,此时,他将有一个任务就是负责作“小老师”教会一个到两个的“小学生”,指导会了以后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可以在教师的许可下去自由发挥。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优势在于首先“小老师”与“小学生”都是同代人,认识、理解问题的角度相近,所以同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师口里说出来,可能还不如会的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理解角度自已的语言说出来,更容易被接受。作为教师,还可以从听他们之间交流的语言中,获得一种信息,就是作为学生,他们是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的,这对教师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也很有帮助,因为,教师的目标,就是让自已传播的知识尽可能多的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当然,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帮助别人的付出,以免学生觉得我帮不帮别人、帮得好不好,老师也看不见,那么就不必太认真,随便应付了事。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帮助成绩条,学生每帮助了一个同学,就登记在一个表格上。对于帮助条上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体现在成绩上,他的分数评价就高。

科学的巧妙的设置教与学的任务,从学习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精彩的任务,让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荣誉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我们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学生也会越学越有劲。[5]

参考文献:

[1].《让兴趣敲开信息技术之门──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学生兴趣的培养》甘肃省临泽县板桥中学 范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信息技术的个别化学习的意义》

[4].《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白舜华

[5].《信息技术教学中驱动“任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