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胸怀与决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有胸怀者的决策,是民主的决策。兼听则明,“兼听”后的决策是带来光明的决策,相反,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了。
决策是一个过程。无论办一件事还是用一个人,都有决策的过程。宽广的胸怀是保证民主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主决策,是决策正确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胸怀的领导者,他往往把自己定位为各种方案的选择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就是选择。他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经过反复的调研,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当作最后的结论。想法即便是相对成熟了,也还要讨论,开各种各样的“听证会”,让大家对将要的决策进行会诊。每一个人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是提醒,是补充,肯定会给决策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领导者也可以没有自己的想法(腹案),因为领导者不可能什么都懂,特别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的决策,领导者应该让下属拿出若干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选择,对各个方案的优点进行吸纳。
胸怀小的领导者,总觉得自己当了领导,肯定事事比下属强,否则,怎么能当领导呢?对他们来说,自己没有方案,这是无能的表现,是不可思议的事。以为有了权力就比别人高明,这是权令智昏,这样的决策怎么可能不出乱子呢?
我们的很多行为与决策都要其他人的参与,忽视别人的意见只能带来阻力,自己的意见反而无法推行;对别人意见的包容就是对人家的尊重,也是为自己找到工作或生活的同盟。总之,有胸怀的领导,是把事业当作人民的事业,而不是自己承包的某个项目。因为是人民的事业,所以需要大家的智慧。自己只是一个选择者,是最后的拍板者,也许某方面有一些长处,但并不比他人更加高明。虚怀若谷,才能海纳百川;高高在上,仿佛可以傲视苍生,实则是胸中只有自己,只容得下自己,最后难免成为孤家寡人。
二
有胸怀者的决策,是放眼未来、为历史负责的决策;相反,短视者的决策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只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决策者,那绝对是非常狭隘的决策者。
“二战”后的日本千疮百孔,如果日本政府目光短浅,他们考虑的可能是怎么建几条有面子的大道,搞几个有气派的广场等等。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日本人的素质,强化高规格的义务教育,政府甚至还要保障日本孩子的营养午餐和足够的牛奶,因为这些措施,战后日本人平均身高提高了六七公分,为日本重新崛起准备了高素质的人才。试想,当时出台这些措施,对在位的日本首相和各级官员不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但是,他们有为国家谋求未来的胸襟。
宁波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宁波有一座大桥,是七八十年前德国人帮助设计并建造的。前些年,宁波通管道煤气,发现七八十年前德国人已经在桥面下安装了管道煤气的通道,而且居然还能用。这说明,他们有为未来考虑的胸怀,自然也有超前的眼光。我们不少官员的胸怀,就只容纳五六年,他任上修的广场,刚离任不久,就已经破败不堪;昨天修的马路,今天就开膛剖腹……诸如此类的事并不鲜见。这些人只考虑眼前利益,甚至只是眼前的个人利益,像焦裕禄、谷文昌那样,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事,他们是绝对不干的。
三
有胸怀者的决策,总是坚定不移地实现既定目标。管理学博士吕蜂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目标决定胸怀”。他对中国历史上一些成大事者进行了剖析。春秋战国的勾践,在消灭吴国之前,那是何等的胸怀。灭吴之后仿佛立刻变了一个人,那些曾经帮助他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放逐。建立汉朝的刘邦,消灭项羽之前,也能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言,及至得到天下,那些猛士们的下场也很悲惨。
这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说明领导者心目中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完成。这个阶段性目标表现在勾践身上就是复仇、消灭吴国,表现在刘邦身上就是统一华夏、建立政权。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也能广聚人才、广纳意见。吕蜂指出:“卧薪尝胆的勾践精神激励了多少在艰苦中创业的领导者,但是勾践的目标就是那么大,他只想消灭吴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范蠡们也只是帮助他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勾践没有更加远大的目标,他只有一个非常实际的目标。如果当初范蠡们通过影响勾践使其把目标定位在统一华夏,那么,文种的悲剧就一定不会发生。被领导者应该知道,当领导者的目标已经完成,他的胸怀就变得有限了。不是你没有价值,而是他没有了更伟大的目标。”不是领导者是否有胸怀,而是领导者是否有目标;不是领导者的胸怀发生改变,而是领导者的目标发生了改变。
四
有胸怀的人,尊重失败者,尊敬敌人,甚至可以容纳自己敌人的才华,对竞争的失败者怀有应有的敬意,有能力化解潜在的冲突或危机。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臭骂一顿,而且骂到了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气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绍兵败,陈琳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就难解心头之恨。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仰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林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内战无英雄。南北战争,北方战胜了南方,国家统一了。1865年4月9日,南方的最高将领罗伯特・李向北方的最高将领尤利塞斯・格兰特投降。战胜者格兰特是林肯观点的践行者。他提出的受降条件是:没有战俘,不搞叛国罪的审判。南军官兵可以保留随身武器和行李,他们只要在誓约上签字“永不打仗”,就可以带着坐骑,各自回家。此后,他们“不会受到合众国当局的打搅”。下午四点,签字完毕,“面色忧郁、憔悴”的李将军起身告辞。格兰特将军亲率随从相送。李将军一身戎装,神色严峻,如一尊雕像。当他含泪离开时,在场的北军将士全体肃立、致敬,目送了一个悲剧英雄的最后谢幕。后来,所谓“失败者”的不少南方将领,还参加了竞选,成了国会议员等等,继续为国家效力。
五
胸怀二字,是中国人特别愿意描述领导者的一个词。我觉得,胸怀问题,似乎有人治的味道。一个单位,工作是否顺利,人心是否顺畅,要看主管领导胸怀的大小。遇上胸怀开阔的领导,有了善治,否则,工作荒废、人心不畅。我想,应该造成这样一个局面,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在那里,无论具体人的胸怀大小,你都只能这么做,而不能那样做,那就好了。在中国,我们常说刘邦的胸怀是大的,项羽的胸怀是小的,此外还有曹操、刘备的胸怀如何如何之类。我就不曾听说里根或克林顿的胸怀是大的,尼克松或布什的胸怀是小的……他们固然可以选择自己要用的人,但他们用的重要的人物,要两院通过,要举行听证会,总之,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的决策,在总体上能体现他们竞选时的承诺。否则,不论你胸怀大小,都会被选民赶下台。
当然,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观念与方法。中国还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中国企业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最重要的,中国人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所以,不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业单位,还处处可见人治的痕迹。只要有人治,就有治理者的胸怀问题。
其实呢,不论人治还是法治,或者是人治、法治兼而有之,胸怀开阔总比窄小要好。佛界有一幅名联:“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哪怕只是一种修养,把自己历练成一个有胸怀的人,其生活的幸福程度,也要大大高于肚量窄小的小人。如此想来,我们在这里高谈胸怀,也不是一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