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曲黎敏:养生之道重于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曲黎敏:养生之道重于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谁也想不到,一本很难读懂的《黄帝内经》和一本几千年前编撰的《说文解字》竟然被曲黎敏的一张嘴说得热起来。将这两本书联系在―起,以养生的概念说出来,这就是曲黎敏受到人们喜欢的原因。

与于丹、易中天一样,曲黎敏也是电视造就的一个明星,此前她出过几本书,都是跟中医和健康有关的,但是都没有她在去年出版的《从头到脚说健康》热销。之后的《从字到人・谈养生》只是完成一个畅销书作家的一个过程而已。创造了这一出版神话的曲黎敏竟然是个半路出家的人,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只是因为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才对中医产生兴趣,在此之前,她更感兴趣的是西方文学。她是那种很传统的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既然到了中医药大学,那就研究中医。于是她便开始从比较经典的传统医书入手,她没有想到,日渐式微的传统中医在她的推波助澜下受到了重视。而恰恰是曲黎敏半路出家,使她用一种有别于常人的很另类方式去研究中医,更多是把中医当成一种哲学,一种了解人体的方式,让今天的人重新去认识自己。更重要的,也是她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中医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可以了解到历史的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她将中医的方法论和一本与之无关的《说文解字》联系到一起的原因。

中医院校应该招文科生

记者:当时怎么会想到把《黄帝内经》和《说文解字》这两本书联系到一起的?

曲黎敏:我的中医情结已经很多年了,1987年从北师大一毕业就分到北京中医学院,从第一天开始就问中医的经典到底是什么,他们说肯定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药书居然没说《神农本草经》,说了一个《本草纲目》,我就把书买了开始读。读的时候他们都笑话我,说我们教这个的都不读原文,你读原文干吗,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医教育有点问题。因为我是学中文的。其实大学时我更多的关注点是在文学和哲学,所有精力都花费在这儿了,天天都是萨特、托尔斯泰、契诃夫等这些东西,后来分到这里,就决定自己采取最传统的方式来学习。2005年我曾经出过一本书,名叫《中医与传统文化》,我觉得从来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把问题好好梳理一下,其中那里面就包括汉字与中医的问题。

我在1995年的时候就开了门选修课,就是中医与传统文化,首先我要求学生们必须能够从中医里搞清楚很核心的概念,像阴阳五行在文字学上到底是什么状态。《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实际上跟《说文解字》差不多,都跟东汉有关,我想把这两个东西联系起来。我觉得一定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我个人觉得中医里最核心的是它的思维方式,至于它怎么治病是“术”的问题,但它“道”的层面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我最关注的。因为我大学时喜欢哲学,所以特别关注这个。还有我对发生学、人类学特别感兴趣,比如中国的传统医学是如何发生的,这里面有个特别重要的内涵就是汉字,这是它发生的一个源起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写,为什么用这个界定天地万物的事情,所以这20多年我研究的核心就是汉字与中医。凡是涉及中医的名词在《说文解字》里怎么解释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来做梳理。梳理《说文解字》时我发现它非常有趣,比如《说文解字》是“始一终亥”,这里面是成系统的,不是从1开始到1000结束这个概念,里面一定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当时知识分子内心中对整个中国文化的认知。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任何学问都有一个核心点,都是要谈人。人,首先要认知他的生命,首先生命的混沌状态,受精卵,然后细胞快速分裂,最后才是“亥”。亥是生命又回到怀孕状态,又是混沌,又回去了,但是更高级的。那么抓住这个核心就好做。这两个放到一起其实不是很突然的事,在我这是道,一以贯之的东西。

记者:您从什么时候发现它们之间会有这样的关系?

曲黎敏:从一开始我学医的时候就关注这个。一开始我去听他们的课,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阴阳这些说了半天,阴阳五行到底是什么,“行”到底是物质还是状态,其实“行”是道路的问题,讲的是生命是个道场,是个十字路口,从十字路口往哪个方向走,有四相,中间还有核心的东西,这非常有趣。实际上我一开始听他们课时就没听懂,其实中医是个大格局,是个文化概念,可以说从1949年后,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以前都读“四书五经”,后来都不读,所以从医人员的文化素质就不太讲究了。包括现在中医院校招的全都是理科生,这是大错特错的,某种意义上应该是招文科生,他们认为这是科学,我一直强调文化内涵。文化初始,既然是文化就一定有个发生学的东西,中医里最核心的是阴阳五行的世界观,所以什么叫阴阳五行一定要讲清楚。这两个东西是同时并行的,不仅是个医学问题。

从医入道是一个捷径

记者:《从字到人》关于养生方面说的并不多,主要谈的还是哲学层面的问题。现在大家对中医的理解有很多偏差,一种觉得是神秘玄学,还有一种觉得它是伪科学。

曲黎敏:对啊。它根本不是科学,何谈伪科学。科学是定性定量,要量化,要有可重复性,其实这是中医界本身不努力的结果,中医有量化的东西,比如《伤寒杂病论》,很了不起的。现在你去看中医,10个大夫会有10个方子,但是西医甭管是什么病,高血压肯定要降血压,心脏病肯定是让你扩充血管。其实这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西方人思维方式是线性的,中国人什么都讲圆的,都是要圆融,比如心脏病问题可能在脾胃,我只要把你脾胃压力减轻了。还是中医文化的宣传不到位,一旦到位了,老百姓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中医,否则老百姓总以为医学是一样的,一定要一个药治一个病,哪儿那么简单。《华佗传》里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两个人进来了,住一起,症状一样,开的方子完全不一样。因为一个是表症,一个是里症,那方子肯定不一样。中医一定要先辨虚实阴阳,不辨这个,老百姓就觉得不像西医那么好理解,所以是整个的中医文化不到位,可能大家都去术上玩儿去了,不去玩道,而道才是核心的,所以培养一个真正的好中医没那么容易。西医呢,很认真把这几年学上完,背很多东西,学会解剖啊什么的,可在治病方面,一个实习医生和一个专家只是有一个经验的问题,但开的药都差不多。中医不是,中医是需要灵性的,要想出一个好中医,比世界上最难的事都难,需要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对经典经书每个字都要体悟,要自己去体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远远超过西医。几千年了才出一个张仲景。

记者:现在跟健康沾边的书都很畅销,说明大家对健康比较渴望,从您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曲黎敏:很多养生书籍,很多是教你招儿,打个鸡血啊,吃个毛鸡蛋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一样了,都在重新关注。比如2007年我在山东电视台讲《黄帝内经》,有4个年轻人托了各种关系来见我,他们说

从来不知道中国文化有这么可爱,一方面对自己的身体有特别迫切想认知它的念头,另一方面很迫切地想认知中国文化。因为《黄帝内经》很不一样,里面没有药方,就在讲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下会导致什么病,它第一篇几乎全讲生活习惯,甚至有点像佛经,说你改变生活习惯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不改变就会有问题。甚至中医的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根本不是一本医书,它不告诉你招,告诉你原理。所以我觉得老百姓现在有深度需求,当然可能没有深到这个程度。

现在的管理者,刚开始都是学西方管理,现在不一样,都是传统国学、医学。我这里有个教室,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飞过来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们很爱听,也许将来可能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我觉得这个社会现象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包括前几年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还是把关注点放在谋略上,讲人心的不可揣测。说句实话,我现在讲《黄帝内经》可能谁也没想到会火成这样,刚开始电视台也觉得不可思议,可我觉得不奇怪。如果是前几年,我们学校曾经办过养生班,那个班的学生最后分不出去,没人要,我觉得这里面很多的都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东西。

记者:是以前大家对养生没有概念么?

曲黎敏:有。以前中国人对养生也有瘾,包括气功,包括打鸡血,以前有,但现在会关注《黄帝内经》,大家会觉得老祖宗这么了不起,用几个图可以把人体诠释得这么到位,我觉得这是个思维的问题。包括我讲汉字,汉字也是象形文字,它的思维是象形思维,思维观跟中医是一样的。

记者:中国过去对养生,比如炼丹术,从秦始皇开始就对这种东西着迷,西方一些历史也有类似记录,也是从自然界中的植物、矿物中寻找让自己更健康的东西。

曲黎敏:这是他的原始思维导致的,他们认为树木比人活得长,树木能活几百年,传统思维里叫“互渗律”或者“感应”,就是说假如我吃了这根木头可能会占用木头的特性,后来发现石头比木头更长久就吃石头了,炼丹术就是这样,按照五行从东西南北吃五种颜色的矿物质,不仅吃了它时间,还要吃空间,中国人的思维特别有意思,从一开始就是时空的、宇宙的。

记者:但这种养生并没有真正达到使人长生不老的目的。

曲黎敏: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理念,非常非常重要的理念。

记者:我觉得只能算是理想吧。

曲黎敏:是理想。中国古代炼丹术,甚至是世界化学的起源,丹怎么炼非常精准,为什么会有毒。过去进入养生层面的都是帝王贵族,这些帝王真的想占有时间空间,但他们不会那么蠢,那是他很强烈的一种心理诉求,包括唐太宗他们纷纷倒在这件事情上,9个皇帝前赴后继死掉,唐玄宗居然能把炼丹炉搬到皇宫里,很多人觉得很愚蠢,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东西,要深究他的心理。包括西方也有炼金术,里面很核心的是变化,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是我怎么能掌握这种变化,把一块铁变成金子,这个变化的过程,你会发现,西方一定搞的是灵魂精神层面的,相当于贵族层面才能搞。现在有趣的是,过去是贵族,现在老百姓也可以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全世界都在追求长生不死,人活在世界上都想让自己得到最大的生命价值。每次诺贝尔医学奖,你去看它暗含着的,都是为人类可以继续往前走做出巨大的贡献,这和中国这种理念是一致的。当时褪黑色素出来时,打的旗号就是长生不老药出来了,一样,是人就有这种心理诉求。

记者:过去像秦始皇有这种地位权力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今天的普通老百姓经济能力能支撑养生消费,现在养生是一个全民化的。今天的百姓对健康这么重视,大家对养生的认识是不是还停留在过去的状态?

曲黎敏:不是,是有深度需求,原先只看外表,现在需要知道我的五脏六腑的表达是什么方式。现在真的不是只有老头老太太关注,很多年轻人要重新认知自我。中国文化有个道学的层面,我说过,从医人道是一个捷径,人都难免会死、会得病,但中国文化里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现在我个人认为包括养生和文字中核心的东西。养生分几个层面,一个是小的,是身体层面,每天挺高兴,天天看笑话我也能挺高兴,哈哈一笑压力缓解,这是生理层面的。但是通过学习,通过更深入养生,会得到心灵层面的大乐,这是小乐和大乐的关系,大乐得到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越快乐免疫力越高

记者:对普通老百姓,你要让他到哲学高度,通过哲学思维到达可能比较难,老百姓关注的更具体。

曲黎敏:对,所以我采取的方式是具体的方式。大道至简,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其实医学的表达本来就是有很大的问题,从文言文变成口语对人要求很高,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很了不起的地方是从一开始都采取相思维,这只是对知识层面的人来说,对老百姓是说故事,通过说故事来明白事儿,说故事孩子都能听懂,所以反而不难了,但对讲解者本身是高难度的。

记者:过去打鸡血、喝红茶菌、甩手疗法、练气功,所有这些最后都会被淘汰,但是当时成为一种时尚风潮,后来鉴定对人体没什么帮助。今天养生,比如您其实已经带动了一个潮流,怎么能把一些更具体、更合理的方式告诉大家?

曲黎敏:过去是这样,过去的人有一种急功近利,我觉得现在是大浪淘沙。这几年养生的书乌泱乌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退出来的原因。而且知道急功近利这种东西现在大家都全明白。其实我在书里核心的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先别想你治病的问题,你先想着改毛病,改你的生活习性,这个才是重要的,像《从头到脚说健康》里面,就那么几句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运动不生气,现在比如不生气可以改成大情怀,心境要大一些,你把这些都看了以后,你就好了很多。伤害你生命中的东西是错的,你就一定要懂得回避。我提到一个观点:西方医学现在都是心理咨询,中医最好的方式是话疗,来解决来打开你的心结。现在就是一把脉人人都有心结,太恐怖了,全是内心的郁闷造成的,每个人的内在焦虑导致了他很多疾病,所以说不是吃药能够吃好的。那怎么能够改变这个心情不愉快呢,那就是学,中国古代说得好,读史使人明鉴,读读史书天底下事全看清楚了,你就不生气了。我记得特别清楚,2000年一个报纸写的,21世纪中国将变成精神病大国,什么意思?就是压力,以及我们这种文化断层,使得中国人没有一个缓释压力的途径。中国古代疯子特少,顶多是个花痴,现在人为什么精神抑郁的特别多?实际上中国古代有两套系统,一套儒家的入世系统,一套是道家的出世系统,这个出世系统就是说我读书,社会不用我,我可以在这儿做神仙,琴棋书画我照样玩得很快乐。我现在就是这样,楼上有琴又有茶,我以后就天天在屋子里也不管世事也不问世事,这样的话我是个神仙,这不也很好?可以写小说,我实在郁闷了可以通过文学升华,你可以把它变成一种能量。

可现在老百姓做不到这一点,那怎么办?说来说去我个人认为,我的书之所以受到欢迎,还是因为它的文化背景,老百姓第一想了解生命,第二想了解出现这些问题后我该怎么应对,我怎么从文化里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这个才是核心。

人是分三个层面的:身体层面,心理层面,还有个灵魂层面,等你最后全想明白了,那你已经从那里面跳出来了,我的工作不是说我非得跟这中医较上劲,我先是身体层面,后面一个阶段我就不谈这个问题了。我之所以写《从字到人》,实际上是准备讲心灵层面的问题,灵魂层面的我就去写剧本、小说,这是绝对需要个性化表达的一种东西。我现在还是从众的,给我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这样的,一步一步地和大家共同分享,我通过《黄帝内经》来达到与社会民众进行分享,然后通过《说文解字》再跟大家进行心灵的分享,然后我将来可能还会去写小说,再进行分享,这是很重要的。

记者:您觉得现在人都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曲黎敏:大多数人都是焦虑的,压力特别大,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怎么去缓释我的压力,因为如果纠缠在这个压力下,就无路可走。就像年轻人,可能你动荡过一些时期,包括身体,年轻元气足,可以得病;老了就不一样,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则经不起折腾。大家很多养生观念不一样,原先有一部分老百姓就想治病,还有一部分是怎么通过对自我的认知,达到从当下开始享受人生。很多养生书没弄明白,全是给你招儿,今天吃什么菜,这菜也得吃得高兴,要是说这菜治什么病,这不是吃菜,是吃药。很多人把养生跟治病联系在一起,芹菜降血脂,你就天天吃,你是吃药呢!人生乐趣在哪儿啊?咱吃芹菜就是看着水汪汪绿汪汪的,吃着舒坦。你老想自己是个病人的话生活是没有情趣的,你首先要把自己想象为一个人。

记者:那您理解的养生方式能简单说说吗?

曲黎敏:我觉得养生简单的说法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是一个情怀的问题。西方说,人越快乐免疫力越高。快乐的话吃窝头也快乐,不然天天吃海参也不会快乐。贪污受贿每天恨不得吃了这顿明天就毙了,那人生就了无情趣。很多人就问我,你怎么养生的,我说,我读书都是在休息,非要打坐才是休息吗?我看书得到了一句话就是养生,那别提多快乐了。还有一点,顺其自然,该睡就睡,佛经的开篇讲,太有意思了,佛今天出去,请完斋,吃了,然后开始回答问题。什么意思?先生活,先按照程序,物质不是不重要,是第一位的,饭是钢,要按程序去走。我三顿饭绝对按时吃,而且我吃的时候特高兴,然后该睡就睡。谁不熬夜?我也熬夜,我一般还是11点就睡了,这两天想写东西了,写得高兴,不睡也没事啊。只是你强迫自己不睡也是憋住自己,只要稍微委屈一点自己都是伤害。世界上没有多少是快乐的,为什么人一出生就哭?这是告诉你,从一出生快乐的大门就关上了。人这一生干吗啊,找乐,你不找,你还没事找苦,人家看你一眼你就郁闷半天,现在很多人都有毛病。

记者:今天我们对中医的认识是不是应该不仅停留在治病的层面上,还应该是人生哲学的东西?

曲黎敏:对。所以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第一,后继要有人,老中医真的比大熊猫还少,后继又无人,所以我未来的工作其实全都要放在中医文化的教育上,这更多能够帮助人、影响人。其实病要说治其实也好治,你真的把医理弄清楚,中医有句话叫“治得了病,治不了人”。西方看病特别有意思,先去看医生,医生看不了的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看不了的去找牧师,牧师看不了的去找上帝吧。中国文化特好的是四项全有,这是它的核心。所以西方医学用化学化疗,我想弄个“话疗吧”,你进来咱们就侃,侃完以后就好了,高兴了,你就走人,就这样,挺好的。我觉得中医对医生要求特别高,要懂医理,要懂中药,同时要懂药性,而且得打坐、练功,体悟的东西很重要。现在医药都有点分家了,这是很可怕的,这不是我们说几句话能解决的。

记者:在您的感受中,您觉得中医在今天要想继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曲黎敏:我觉得别着急。要想改变中医现状,第一个是中医教育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中医学,一半西医学一半中医,两边都不精粹,也不学传统文化,不学经典。教育是百年的事,不是一天两天的。我个人的感觉,只要有《黄帝内经》,中医就是不绝如缕的,一定是有一根线存在的。中国人特别聪明,把所有的经典都落实在文字上保存下来。我对中医的未来,也不乐观也不悲观,会有人读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