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迹走马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迹走马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没有那些老建筑,如果不是特地去寻古,现在的走马古镇其实与大部分区县老镇子并无太大差别,已经很难找到曾经辉煌过的痕迹。现代文明不仅仅带来了繁荣和兴旺,但同时也带走了古老和文化。

而我们行走在这座古镇,寻寻觅觅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古迹,正是希望为它存留一份可供后人了解的线索,也藉机留住一些美好的回忆。

在距离重庆主城区21公里处,保存着一座历史悠久,尚未被商业化的走马古镇。这座位于成渝古驿道上的古镇,始建于宋代,古镇地势起伏如骏马奔腾,因此而得名。走马古镇内约500米长的古驿道旁,如今仍坐落着鳞次栉比的民居、盘踞着虬干苍劲的黄桷树,向今人默默展示着古驿道的昔日繁盛。古镇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山花相叠雄伟壮观,留存至今的众多清代民居风貌独特,以穿斗结构为主且有独特的过街楼,是巴蜀民居的典型代表。现在,让我们走进走马镇,寻找这些旧日的痕迹吧。

戏院里、茶楼上,大戏正开场

进了刻着“走马场”三个字的圆形拱门,左边街里就是走马关武庙戏楼。戏楼位于走马镇老街场口处,始建于明代中叶,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共两层,上层为穿斗大堂式结构,单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顶,戏楼上装饰撑拱、挂落、雀替等镂空雕饰,戏台底层甬道为半地穴式设计,内设登台阶梯,与戏台紧密结合,属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

因为走马属于三镇交界处,又在成渝古驿道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打尖儿的、住店儿的,熙熙攘攘。人聚集多了,自然就有了娱乐。走进戏院歇个脚,喝碗茶,听几段故事,便成了赶路人最大的休闲方式。

直到今天,在这里每逢八、十八就还有热闹的故事会,像刘远扬这样国家级的说书人每逢此时就会登台讲故事。这些故事多来自于乡里乡亲们的“龙门阵”中。台上惊堂木一拍,一个个精彩的人物故事便鲜活开来;台下呡口盖碗茶听得如痴如醉,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去了。

除了关武庙这座最大的戏楼,走马还有零零星星小的茶楼、茶馆也是人满为患、人声鼎沸。义园茶楼建于民国十三年。建筑面积186平方米,传统木框架结构,夹壁墙体,穿斗式木排架,屋檐出挑,悬山式屋顶,采用前店后宅的总体布局,分为上下两层。国光茶馆建于清代,三进式房屋,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同样是前店后宅布局,前店为抬梁结构,夹壁墙体,悬山式屋顶。主厅为穿斗都结构,花格门窗,厅门悬挂着“清白传家”木质匾额。

如今,戏楼、茶馆仍然是走马人每天都会去的地方。搓几圈麻将、斗几盘“幺地人”、杀几局象棋,或者就围着八仙桌摆“龙门阵”……川东人的日常生活一向就是这么闲适。老建筑里,现代人鲜活地活着,有人,便有了生机。

客栈里已没有金镶玉

一脚踏三县的走马,当然少不了生意兴隆的客栈。直至今日,还能看到利源客栈、西南关客栈、一品客栈、洪恩客栈充满昔日风情的建筑矗立。

利源客栈始建于清代,已具百年历史,建筑为传统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682平方米,两层穿斗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檐口出挑,木板门窗,夹壁墙体,为川东传统民居风格。

西南关客栈始建于清末,院落由三进组成,建筑面积219平方米,木构架,穿斗木排架,夹壁墙体,悬山屋顶,局部采用砖柱承重,屋檐出挑。该院落属于川东典型的小面宽大进深的建筑院落。

洪恩客栈建于清末,建筑面积469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为前店后宅布局,前店铺面为60年代改建,为二层砖木混合结构,悬山屋顶,人字形屋架,后部为店主居住的院落。

一品客栈建于民国初年,建筑面积708平方米,砖木结构,也是前店后宅形式,前为店面,后为居室。店铺采用穿斗式木结构,石质墙柱,悬山屋顶。

从这现存的四家客栈我们就看到了四种不同风格的西南民居。虽然利源客栈改做了民居,一品客栈和洪恩客栈现为茶馆,西南关客栈破败了,只有门前觅食的母鸡显示这里的生气。但老建筑依旧掩不住当年的风采。临街驻足,还能让人升起无限遐想:搭着白毛巾的伙计,热情地招呼来往过客;院子里骏马嘶叫,热闹非凡;养足了精神的远客牵着马继续赶路,熟悉的客栈老板拱手作揖、惜惜拜别。

有些客人走向远方,有些客人则留了下来。现存的万寿宫,分明就是当年江西人在走马生活聚居过的证据。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是走马原有五座会馆建筑群之一。我们可以在很多古镇看到名为万寿宫的建筑,是世界各地江西会馆的统称。起名万寿宫,是为了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中国人的乡土情结重,走到哪儿,都喜欢和乡党抱团。于是,属于古驿道上的走马镇也有了万寿宫。走马镇的这座万寿宫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453平方米,砖木结构,砖柱承重,穿斗木排架,悬山顶,建筑所用的每一块青砖上都阳刻“万寿宫”字样。如今,万寿宫被用做走马镇老年体育协会活动室。还别说,把老年体育协会活动室放在万寿宫,“万寿”这吉利词儿还真的是吉利对了。

可以这样说,这样的建筑如同“活化石”,岁月虽然给建筑留下了斑驳的烙印,客栈门外已看不到倚门而靠、风情万种的“金镶玉”,会馆堂屋没有了赣方言的聊天;但老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底气和建筑标本仍值得我们保存和复建,这段历史和文化仍需要后人来传承和留念。

离不开的油盐酱醋茶

走马镇,除了来往过客,还住着土生土长的走马人。他们过着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也在婚丧嫁娶,也会生老病死。于是,古镇里便留下了陈家酱园、陈海银药铺、走马书院这样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建筑。

陈家酱园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167平方米,建筑总体布局平面呈三角形,二层木结构,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悬山式屋顶,二层阳台出挑,结构紧凑。如今陈家酱园里仍然住着陈家的后人。老两口相依为命,守着祖宅。早上坐坐茶馆,午饭过后午睡,下午又在茶馆吹牛聊天,晚饭早,天黑就睡了。这样的生活,从老祖宗起一直延续到现在,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走马的日子平静而又惬意。

陈海银药铺始建于清末,历史上为陈海荣药铺,该建筑属典型川东建筑风格,布局形式小面宽,大进深,建筑面积682平方米,穿斗木结构,夹壁墙体,悬山屋顶,院落分台布局,形成合院形态。现在的陈海银药铺已经不卖药了,门前摆着“快照马上取”的招牌,让人恍惚间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

155号民居始建于清末,面积约404平方米,前店后宅形式布局,前为店铺,后为居室,前店现已改建,居室两层木结构穿斗排架、夹壁与木质板壁墙体,雕花空格窗棂,悬山屋顶。仰头望时,一个脸上沟壑纵横的老太太凭窗而立,就这么站着,仿佛已经站了几百年。

走马书院建于清代末年,现仅存书院石门。石门为仿木结构石质牌楼,两柱一间三牌楼,牌楼为歇山顶,屋顶正脊中央有圆形宝顶。两侧门柱上阴刻楹联。旧时私塾拖声呀呀的幼童读书声,早就被新式学校的上课铃声所替代。书院已经没有学童,也没有书,只空留一栋房子向后人静静诉说走马曾经的历史。

“走马场”的拱门上,左右两边是阴刻的一幅对联:“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途,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人。”虽是后人演绎的,但也十足描绘出走马古镇当年的情形。不管是古驿道上路过的客人,还是祖居此处的原住民,我们都只能从这些老建筑去追寻、去揣测旧时的生活气息,往事都已经过去,繁华不再,日子还得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