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知识与作文思维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知识与作文思维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如果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读,就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作文教学的核心也应该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在近年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作文和思维之关系投入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本文试图研究作文知识作文思维之关系,从而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作文知识作文思维训练

一、作文知识和作文思维的辩证关系

“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关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也通过物化贮存于书本中或其它人造物中。”[1]作文知识指人们经过写作实践和对写作实践的研究,逐渐积累的有关写作目的、写作要求、文体特点等陈述性知识,更指如何审题立意、搜集资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程序性知识。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里将这些知识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类,是关于文章构造上各个部分的问题;第二类,是关于文章体制上各类文式的问题;第三类,是关于文章色彩上各种美质的问题。”[2]接着,他论述到:文章的构造分为三部分:段、句、词;文章的体式有记载文、纪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文章的美质:明晰、遒劲、流畅。并分条细缕地分析和解说如何将以上各部分做到尽善尽美。可以说,《作文法讲义》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比较完备的作文知识书。

“写作活动,是以言语为凭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的心理活动过程。”[3] 具体说来,写作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包括审题和拟题思维、立意思维、选材思维、结构思维、文字表述和修改加工思维等内容。我们说,作文思维就是有逻辑,有层次,有结构的作文习惯。

作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和运用过程,有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更准确的说,这个过程就是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本是杂乱无章的,内在的,作文知识的习得和运用过程将这些杂乱无章的思维按照一定的需要有条理,有层次的整理并外话为显性的言语作品。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指出:“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些,话说得周密一点罢了。”话说得周密是一种外显的行为,思维的周密才是本质。而这种思维的周密须得经过系统的作文知识和作文过程的训练才能做到。并且,我们应该最终将这种思维要经过训练化为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用梁启超的话概括,就是时刻要“养成学生整理思想的习惯。”作文知识和作文思维的关系是辨证的,知识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过来帮助习得更多的知识。作文的核心是思维训练,有人曾说:如果写作是一座美丽的建筑,那么,思维则是这完美建筑的构思,也就是说,作文教学中既要注重技巧的训练,同时,又要注重加强思维的训练。思维的清晰,导致语言的流畅,而语言的准确,又反作用于思维的深化。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的训练过程中,语文各种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思维品质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教师要在强化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其在强化训练中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运用作文知识训练作文思维

既然作文知识和作文思维有此之紧密的关系,我们就应该运用作文知识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听话、说话、阅读、写作活动和实践。”[4]我们对“训练” 作一个内部的结构分析:一方面,训,即教师的辅导和训诫,是教师的行为;练,即学生的操作行为,是学生的行为。所谓训练,是教师、学生的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另一方面 教师的行为主要是知识的选择与引入,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直接参与活动;学生主要是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展开操作行为。教师行为的目的是指向于知识对学生的行为发生作用,学生行为的目的是指向于完成行为后所发生的言语能力和言语素养的改变,即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训练的最根本目标叶圣陶先生曾做过概括:“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育之成功。”

夏丏尊和刘薰宇先生的《文章作法》,“是我国现代最早出版的作文法训练教程。”“可称为现代作文法体系的典范。” [5]因为《文章作法》在透彻的讲了作文法的知识以后,运用训练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思维,我们来看其仅对“记事文”所作的论述:记事文部分共分五节:第一节“记事文的意义”,给出记事文的定义并提供几则例文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对何谓记事文先有个初步的概念;第二节“作记事文的第一步”,要求是“从各方面收集材料,更将所得材料按适当的次序排列起来。在初学的人,没有腹案的功夫,并须将各材料一一地用短文记出”。接着举一“操作”实例加以说明。作者提示说:“这种程序,可应用于一切文体,不但记事文如此。”第三节“材料的取舍和整理”,对排列出来的材料,提出选择材料的标准,据此对实例进行取舍和整理,列出取舍和整理过的短文给学生看,最后安排练习,请学生“自集材料”,做“我们的学校”和“我的故乡”二题。第四节“记事文的顺序”,是将上述所作的简单的记事文推进到作复杂的记事文,作者举一例文,一一标出其中的顺序,画成顺序图,指出:“凡是所记的事物非一见一闻就能明了,要从书籍上查考它的效用、构造、历史……的,都应该用这个办法来记述。”设计练习,要求学生按所提供的顺序团,对各条材料进行配列,写成一篇记事文。第五节“文学的记事文”,在前面所述科学记事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区分,对科学与文学的记事文进行界定,以“月”为题,分别作两类记事文,阐明“文学的记事文”的特点,最后是“练习”,要求就《春的田野》、《元旦的上午》、《秋的伤晚》等题作一篇短文。

《文章作法》的训练操作程序由此可见一斑。定义、例文、阐述、演示等,环环紧扣.步步推进,较为合理地展示了写作学习的认知、操作过程,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运用作文知识训练作文思维的可借鉴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陈望道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3]韦志成,韦敏. 语文教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4]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1989(12)。

[5]潘新和.中国近现作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