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经我院收治9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并对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49例,3例死亡。非手术治疗43例,无一例死亡。结论:正确把握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时机与指征,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对于决定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28-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92例SAP患者,其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32-73岁,平均50.2岁。胆源性者18例(占19.5%),饮酒、暴食者66例(占71.7%),不明原因者8例(占8.8%)。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除具有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全部SAP都呈剧烈持续性上腹痛,严重腹膜刺激征表现,有不同程度腹水,大多腹穿抽出暗红色或淡黄色浑浊腹水,查淀粉酶均大于正常。辅助检查,患者wbc均大于或等于10×10/L,血糖>11.2mmol/L.血钙<2.0mmol/L,B超检查出胰腺实质为不规则强回声或混合回声,边缘不清,轮廓不规则,有腹水。CT检查显示胰腺广泛肿大,其中部分或广泛性坏死,胰腺周围渗出液。

1.3 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措施:①重症监护吸氧、禁食水及胃肠减压;②积极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③有效抑制胰腺外分泌,④联合应用抗生素;⑤场外营养支持;⑥监测生命体征及电解质变化,保护心、肝、肾、脑等重要器官;⑦使用胃粘膜保护剂;⑧中医中药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指征: (1)胆源性胰腺炎存在胆管梗阻;(2)经积极内科治疗,病情仍不断加重,且B超及CT显示胰外侵润范围不断扩大;(3)合并胃肠穿孔等并发症;(4)急性腹腔室隔综合征[1]。具体手术方法切开胰腺被膜,清除坏死组织。坏死组织的清除,原则上呈既要彻底,又要慎防出血。坏死的胰腺组织呈黑色,界限清,与周围组织连接不紧,用钳、匙或手指配合吸引器较易清除。坏死的组织界限不清,可用手指挖除或用匙刮除。可疑的血管或胰管组织一定要结扎,以防出血或胰瘘。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后,要继续用手指分离胰腺周围粘连组织,显露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间隙,清除胰外坏死脂肪组织、凝血块及积液。胰腺部位放置2-5根双腔引流管,腹腔内及腹膜后另放置引流。胃造瘘、空肠造瘘、胆总管引流问题,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2 结果

治愈89例,治愈率96.73%,手术治疗49例,非手术治疗43例,手术治愈率93.8%两组总死亡率3.27%。

3 讨论

3.1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病情凶险的急腹症是一种呈瀑布样发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病理分三期急性反应期、感染期和残余感染期,急性反应期炎症介质、胰酶等毒性物质,大量渗出影响各系统和器官功能导致全身急性生理紊乱。

3.2 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治疗SAP的基础,SAP的诊断除了对血、尿淀粉酶的检查之外,更重要的是B超及CT检查。它们对胰腺内外坏死情况及腹腔渗液情况提供准确的依据。一旦出现胃肠功能衰竭、腹胀明显的患者,B超就会出现困难,CT检查能明确诊断。

3.3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综合治疗中,非手术治疗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非手术治疗能纠正急性重症胰腺炎引起的一系列早期急性生理紊乱,危重症患者监护水平的提高及现代影像学检查结合胰腺穿刺等使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及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更使非手术治疗成为现实,而不影响胰腺感染的手术治疗,早期应用非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而且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全身感染的治疗,有针对性选择敏感的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结合临床征象作动态CT监测,明确感染灶所在部位,正确判断继发感染的存在已成为决定手术时机的重要体征,[3],对感染病情进行积极手术治疗。

3.4 对于SAP的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总的原则是有明显感染又(或)有严重并发症,可行早期手术,无明显感染和严重并发症者应选择后期手术。

总之,急性重症胰腺炎虽然病情千变万化,但是,一旦掌握了它的发展规律,按照不同病因,不同病程选择相应的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春有,陶京.提高对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认识和诊断水平 [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1):724-726

[2] 张延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手册,1998,25(2):99-100

[3] 孙家帮,王湘衡,李非.重症胰腺炎治疗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