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问题情境”误区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问题情境”误区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理念给数学课堂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过去的数学知识呈现过于抽象、缺乏问题情境的依托,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够等状况,有效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工作中也常见到一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和偏差,所设计的情境往往“变味”“走调”,走入了误区。本文从我县优质课大赛中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中选取几例试作分析如下。

一、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案例

(媒体演示小朋友乐乐家来了5位小朋友,妈妈抓了一把糖果让乐乐分给小朋友们吃)

乐乐:(每个分两粒)妈妈还多这么多。

妈妈:每人再给一粒。

乐乐:还多2粒。

画面定格,老师接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创设这个情境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但是如此创设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画面中的乐乐似乎还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教师创设的情境仅仅是教师用以引入新课的“工具”而已,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一种“形式”。

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出发,就来源来看,后者一般是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素材,而前者除了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外,也可以来源于数学自身和探究中引发的新情境,学生在校的学习经验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

二、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案例

师:首先我要宣布一条好消息,下星期学校将组织我们去春游。(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为了让大家玩得开心,学校交给老师一个任务――将我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我们现在就来分一分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整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不错。下课铃响了,许多学生围住老师,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下周几去春游?”“老师,我们去春游能不能带吃的?”显然老师有些不耐烦地说:“等以后再说吧。”“啊?!”刹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老师挖空心思编造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春游,但是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象今后当学生再次面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三、避免低智无效的活动

案例

师:请小朋友拿出10个圆片,按照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

(1)10个圆片,每组2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2)10个圆片,每组3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3)10个圆片,每组4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4)10个圆片,每组5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师:以上分圆片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个剩余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像示例这样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的活动,学生之前已经做过太多,以致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圆片时,学生们并不情愿,有的直接在大脑里进行了分一分就把表格填写好。

四、情境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案例:(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第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教师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感到很奇怪)

师:要掌握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无可厚非,问题是用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而言,有些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策略只局限于外在的做游戏、讲故事和动态的课件上,却忽视了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又为以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实质,教材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余数,借助竖式,指导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训练学生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显然教师创设的情境属于解决问题的情境,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应该考虑如何引起学生对“数学自身特点”的强烈关注,除了要关注“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数学思考”目标外,还必须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因此,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教师在确定了教学主题后,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情境。

好的问题是学生思维和探究的起点和动力,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学必须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教师应投入极大的热情和长期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