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都市类报刊中方言词语的使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都市类报刊中方言词语的使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都市报刊语言中频频出现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出普通话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互动性以及报刊媒体在方言词语向共同语转换方面的媒介作用,另一方面也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新闻价值。

关键词:报刊语言 方言 陌生化

近些年来,我国的传播媒体逐渐兴起了一股方言热潮:许多地方性的电视台中出现了用方言主持节目、用方言播报新闻的新栏目。如南京广播电视台十八频道方言新闻节目《听我韶韶》、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的方言新闻节目《今日生活》等都创下了较高的收视率。而在平面媒体的语言中也频频出现一些方言词汇。尤其是一些都市类报纸,由于其主要是面向特定地域的普通大众,所刊登的也大多是一些社会新闻,所以经常使用一些口语词汇,语言风格较为通俗化,有时为了体现其地域特色,往往会使用当地的方言俗语,使新闻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我们以南京都市类报纸为例,谈谈其中方词语使用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思考。

方言词语的使用及嬗变

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都市类报纸中出现的方言词不尽相同,尤其是处于不同方言区的都市报,往往会使用一些方言特征词。南京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江淮方言,一般认为南京方言属于下江官话的代表。我们主要以《现代快报》为例,调查了南京地区都市类报纸中方言词的使用情况。如:“韶”

葛优《西望长安》要“韶”南京话(2007-3-5,A20版)

抵达南京的周华健状态非常好……一上车就跟工作人员“韶”起来。(2008-10-30,A34版)

“韶”在南京方言中表示嗦、喋喋不休地说话,也常用来形容人话多、嗦。这是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口语词。上例中葛优、周华健用“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南京人的距离。

又如:“刷刮”

卞留念:叶凡妹子很“刷刮”。(2007-11-28,A30版)

邱师傅一年前来办公室做内勤,不但做事“刷刮”,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经她牵线搭桥的就有两对新人喜结连理。(2010-3-24,A31版)

“刷刮”形容一个人做事很快、很利索。上例中是用来夸赞南京女孩的意思。

以上都是南京都市类报刊中出现的南京方言特征词。除此之外,据我们调查,还有“讨喜”、“犯嫌”、“木骨”、“活闹鬼”、“小杆子”、“盘膝”、“舌搭子”、“活丑”等方言词语也常出现在南京都市类报刊语言中。这些词的使用范围基本是在南京及周边江淮方言区。这些方言词也都是本地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常挂在嘴边的活生生的语言。人们大多接受并喜欢阅读这种具有地域色彩的新闻话语,可以说,这部分本地方言词汇的运用使本地读者产生了很大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达到了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目的。然而,我们也在《现代快报》中发现了一些来自其他方言区的方言词汇。如:

“忽悠”:潘石屹竟然如此忽悠房价(2007-2-15,A10版)

“唠嗑”:所长,我们网上唠唠嗑(2009-1-22,A18版)

“白相”:“白相”无锡所有景点,至少要花1098元(2010-3-16,C3版)

“捣糨糊”:威信扫地,杰森捣捣糨糊(2010-1-4,A23版)

“鸡同鸭讲”:鸡同鸭讲,老吴逗小猪(2007-5-21,A18版)

上面的例子中,“忽悠”和“唠嗑”均是源自东北方言中的词语。“白相”和“捣糨糊”是吴语中的方言词,“鸡同鸭讲”则是粤方言中的俗语。

这一现象展示了报刊语言中方言词汇的嬗变:由通行于某一地的方言词汇逐步向其他地域扩展,并最终进入共同语词汇当中。这也是当前新闻语言中新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新时期报刊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方言词的跨地域流行并进而成为普通话的共用词汇。①”但也有一些人对于报刊中方言词语的使用持反对态度,认为“方言不能与共同语同列,共同语的普及和统一是包括汉语普通话在内的世界各国语言发展的共同之路,是落后或较落后的社会迈向真正现代化的应有之义”。②这就将作为共同语的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对立起来,不利于语言的发展,自然也就不利于新闻语言吸收新鲜的养分。其实作为汉语“主体”和“原型”的普通话一向有从方言、外来词、文言及各类行业语中吸取有用词语的传统。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语言生活的“多语化”,以及社会语言心理的“多样化”,给当代汉语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新的发展契机。而词汇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风向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这样的变化,有学者称之为“普通话和方言的双向交流”。③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加之网络的普及、一些电视节目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方言词语扩大了流通的范围,从而进入了普通话词汇当中,这就导致了某一方言区域的报刊语言中出现了其他方言中的词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南京都市类报刊中发现非南京方言词语踪迹的原因。

其实,上述报刊中的南京方言词,在一些其他地域的报刊中也有所使用。如:“讨喜”、“犯嫌”

“男版林妹妹”不讨喜(2010-9-28,《新民晚报》A34版)

《胜者为王》感情结局不讨喜(2010-10-26,《羊城晚报》B03版)

张娜拉说话是蛮犯嫌(2009-11-20,《武汉晚报》第21版)

客观地说,刘炜在场上打球还是拼命的,只是打球方式值得商榷。而他本人也没有“犯嫌”到人人喊打的地步。(2010-9-3,《齐鲁晚报》A25版)

像“讨喜”、“犯嫌”这样的方言词就有逐渐扩大使用的倾向,并存在着最终进入共同语、成为普通话词汇的可能性。这也表明,对于方言词语本身来说,报刊中使用方言词语也是给它们提供了一个扩大通行范围、最终进入全民词汇的途径。因为“方言词汇和全民词汇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全民语里的一些词语就是从方言词汇里吸收过来的”。④

方言词语使用的社会语言学思考

都市类报刊中使用方言词语自有其现实意义。有研究者指出:适当运用方言,追求的是新闻的进一步本土化,有利于打造报刊的本土特色。同时增强了报刊的亲近性,渗注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传播观。⑤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去思考,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有着与普通话不尽相同的意义和感彩。许多方言词语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词语,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而且方言词语中的附加意义更是普通话难以传达的。如屡屡出现在南京都市报刊中的一个表示说话嗦的方言词语“韶”,俨然已经成了南京方言词语的一个代表,南京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听我韶韶》即以此命名。可以说,这个方言词融入了浓郁的南京本土色彩,远非普通话中“嗦”一词所能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方言可以更真实、更生动地表现当地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状态,它能够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方言使用者的原始意义,将解码过程中的信息损耗减小到最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语言学中有一种“双层语言现象”(diglossia)⑥,是就语言的社会功能而言的,即在同一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并存的现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语言使用上有层级之别。这种双层语言现象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方言区的居民大多都会说普通话,在不同的场合选用普通话和本地方言。这是使用不同语言(方言)的社团在互相接触、交际中自然产生的。同样,都市类报刊中之所以会使用一些方言词语,是因为社会生活需要有一种以上的语言(方言),而这些语言(方言)各有自己不同的社会功能。如都市类报刊语言要求贴近受众日常生活,所以选用一些百姓口头中的方言词语就会多一点,而一些党委机关报由于承担着政治性宣传任务,必须保持必要的严肃性,因此会不用或者少用方言词语。这也是不同类型的报刊出现方言词频率不同的原因所在。都市类报刊适当地使用方言词语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生活现象,不必过于苛求。

方言词语营造出“陌生化”效果

有人认为对于报刊发行区域内的非本地居民而言,方言词语的使用有时候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外地人有受排斥之感。但我们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在都市类报刊中存在着一些方言词,营造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更容易抓住本地区非方言言说者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新闻阅读的兴趣。

“陌生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其中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通过语言的扭曲和变形,增加审美。⑦也就是说要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打破久用成习惯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简而言之,语言的陌生化就是一种语言的新奇或反常特性的表现。报刊的语言通常使用的是现代汉语共同语,尤其是一些党报党刊或全国性的媒体,其传播对象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受众,因此基本上很少使用通行范围狭窄的方言词语。这就使得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相比,产生了一种新奇的、反常的非常规语言。而带有方言词语的都市类报刊语言相对于那些党报党刊的语言无疑也是一种非常规的变体,这种因方言词语使用而体现出来的“陌生化”效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打破常规,彰显地域特色。对于都市类报刊来说,充满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它生存的重要保证之一。这种本土化特点不仅体现在报刊内容的采编上,要求尽量多地关注本地新闻,以展示本土风格。在语言的选择上,也需要体现出作为地域文化区别性标志的方言词语的作用。方言词语造成的“陌生化”效果尽管会打破人们的常规阅读体验,但是它所彰显出的地域特色也恰恰是都市类报刊所应追求的本土意识。

丰富语言,加强报刊亲和力。目前有些报刊上的新闻作品一度被人所诟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贫乏和枯燥。有的是满纸空话,言之无物;有的则是官腔官调,套话连篇。这样的报刊人们自然会敬而远之。要拉近老百姓与报刊的距离,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就要对报刊中的语言加以修饰和创新,使之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方言词语由于具有天然的通俗性和平民化的特征,当它出现在报刊上的时候,看惯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者,自然会觉得眼前一亮。这样,不仅可以赢得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使语言不再枯燥乏味,多了一点风趣和幽默,无形中也会提升报刊的亲和力和传播效果。

吸引受众,提升新闻价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获得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性日益增强,对富于个性化的新闻作品的需求也日渐增多。此外,新闻价值的体现,是包含新闻本身和受众需要的。都市类报刊中的方言词语正是通过其本身作为方言这一“独特的或具有特异性的言语形式的使用”,对本地区非方言言说者产生了“陌生化”效果,给这些受众群体带来了新奇的审美体验,为他们创造了一定的方言文化空间和文化语境,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本地区方言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同时也提升了新闻的价值。

注 释:

①王建华:《信息时代报刊语言跟踪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池昌海:《常识与责任:传媒使用方言现象的语言学评价》,《中国传媒报告》,2005(1)。

③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⑤盛建国、胡德忠、刘晓丽:《都市类报纸运用方言的现实意义》,《新闻前哨》,2003(8)。

⑥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⑦什克洛夫斯基[俄]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作者为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