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且是文化的最特殊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多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更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大量的习语,而在表达同一事物或思想时,英、汉习语却往往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性。在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这些文化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有效地加以传递,尽可能做到翻译对等。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很多翻译理论家都把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过详尽的论述。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两个主要原则,即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在书中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其“动态对等”理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传入国内,在国内译界掀起一股“奈达风”,译者在论述自己的翻译或进行翻译实践时必以奈达的翻译理论为基础。

奈达于1986年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这两种说法的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他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的接受者理解译文的程度能够基本对等于原文接受者理解原文的程度。功能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一般标准,当然也适用于英汉习语的互译。

二、文化差异在英汉习语中的体现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就是对待动物的态度。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 “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大都含有贬意。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以狗的形象来比喻的人的行为通常都是好的方面,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方面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道教以及带有学术色彩的儒教,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来自这些宗教文献。例如谚语“乐极生悲”、“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反映了道教中“物极必反、阴阳互济”等朴素的辩证思想。“五体投地”、“借花献佛”、“现身说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等均与佛教有联系;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英国和其它英语国家,人们主要信仰基督教(Christianity),《圣经》(Bible)是基督教的神论观念经典。 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和“church”等有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The devil knows many things because he is old. (老马识途。)”、“go to hell(下地狱)”、“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等。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waterloo(一败涂地)、a 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通过不同方面的对比,英汉习语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习语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的翻译观点更加客观、实际,要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的反应。由于译文读者生活在文化和历史截然不同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所以真正做到“等值”译者就必须寻求含有相同(至少是最相近)的文化信息的语言,而非将源语文化信息硬译。为了保证习语的翻译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的信息度和有效度,我们必须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熟知文化背景的差异、熟练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将英汉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加以具体化。

1、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直译法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既保留了原语形象,又体现了深层意义,达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

例如:crocodile tears的喻义已为普通汉语读者所熟悉,我们可以把它直译为“鳄鱼的眼泪”。Easy come, easy go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种最佳方式。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再如: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喻体不同,喻义相同――套译法

套译法也称形象替换法,是指有些英语习语在比喻意义上同汉语习语基本相似,但在形象或比喻手法上略有不同,这时我们可以套用汉语中相似的习语来翻译英语习语。简言之,就是用译入语的对等习语来翻译原语习语,例如: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生米煮成熟饭。(牛奶为西餐的象征,转换成汉语时应变成饭,符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A wonder lasts but wine days.昙花一现(中国人的文化审美中,花鸟是最常见的代表,所以此句通过语义转译,用昙花来形容好景不长是最适合的了);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采用套译法是英语习语汉译的最佳方式,它不仅将原文几乎全部的文化信息传递到译文中来,而且达到相当高程度的有效度。

3、喻体相同,喻义不同――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这种方法虽然牺牲了原文中的字面和形象意义,但却相对准确的保留了其喻义,达到了功能上的对等。例如: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别的事要做; No man is content.人心不足蛇吞象;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诸葛亮;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夜长梦多;as easy as pie易如反掌; 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黄鼠狼给鸡拜年;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盲人骑瞎马。用此方法翻译时,应寻找和使用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翻译,这样才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

4 喻体空缺――直译加注法

还有一些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无法引起读者的联想,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对其进行意译又会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对于此种习语,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即译文可直译出其字面意义,再点出深层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达到了功能的最大对等。如 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

四、结语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原则,是翻译忠实性体现的基本保证。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英汉两国人民各自创造了大量言简意赅、生动通俗的习语。其中有些习语所使用的形象以及蕴含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可以互译。但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地理环境甚殊,风俗习惯、相去甚远,多数习语在形象及涵义上不完全对应或不对应,须根据功能对等理论,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技巧进行处理。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要求译者应当充分了解习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配合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使自己的语言能力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1]Nida,E.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ida,E.A&J.de Waard.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 Nashville: Thomas Nelson,1986.

[3]王恩科.文化视角语翻译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周至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语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