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鲁朗的森林中(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鲁朗的森林中(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拜峰台上的南迦巴瓦

山沟之中的小气候一直阴晴不定,一片云飘过来就是一场雨水,长期在野外考察拍摄的老师早已对这种天气见怪不怪。此时他们都穿梭在山林之中完成着各自的任务。在鲁朗达绷山的拜峰台上,考察队的一个小分队已经开始安营扎寨。此时天空还微微飘着零星雨点,海拔4500多米的拜峰台寒风习习,钻心窝子的湿冷与凉风还有稀薄的空气让人难受。何谓拜峰台?这个海拔4500多米的山口直面正对南迦巴瓦峰,向山下俯瞰即是“人类最后的秘境”雅鲁藏布大峡谷。山口处面对“中国最美雪山”南迦巴瓦峰置放的香炉塔,亦然给这里增加了几分崇拜感的宗教气息。此时正是云雾缭绕,远眺大峡谷一片灰白,根本不见南迦巴瓦的踪影。考察的营地就在香炉塔不远处,搭帐篷、扎营、勘测周边地形这些都是例行的考察准备。做完这一切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天空中的雨已经停了,乌云变淡,夕阳的金光从云层中透露出来,南迦巴瓦峰也开始渐渐显现。万道金光齐穿云霄,气色氤氲的大峡谷也逐渐露出面目,考察队队长徐建已经将摄像机架在山口上,云淡去山显出,阳光印射在南迦巴瓦峰千年不化的冰川上,格外夺目。相机、摄像机早已摆放在山口之上,就等待那光芒万丈的一瞬间。拍摄日照金山徐建采用的是逐格拍摄的方法,他认为这种风涌云动的感觉以及光线的剧烈变换用逐格的表现形式在视觉上可以更加直观强烈一些。在本次调查之中考察队的部分视频采用了逐格摄影,比如说拍摄林海上光影与云动的感觉,山间雾气的变换,考察拍摄记录等方面。为了拍摄逐格视频在设备上还选用了电动角度变换装置,以帮助摄像机或相机匀速地转动拍摄。拍摄的逐格视频在后期纪录片的剪辑中大多采用了一些转场镜头,或者开头结尾的铺垫介绍片段。日照金山的喜悦给考察队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味特别的兴奋剂。夕阳西下,雾气卷土重来,山口风呼呼作响,一个夜晚到来,对于考察队而言这又是一个普通的野外考察夜晚。

在这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地带什么样的设备能够满足大家的拍摄?通常在高海拔地区,气压和气温等影响到电子元件工作的因素和平原地区都有较大的区别,有些老师的笔记本电脑在如此的高度常常会开不了机罢工,可以称之为电子产品的“高原反应”。除了拍摄风光的崔林老师使用的林哈夫的大画幅座机是传统机械的之外,所有的老师使用的是电子的影像设备。值得庆幸的是相机与DV设备都没有出现电脑一样的“高反”。徐建用他的索尼EX3和佳能33x的超长变焦镜头拍摄了云开雾散日照金山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的晚上,“除了电池电量受到气温低等原因导致续航时间有所影响,其他的一切都很正常。”徐建如此评价。此外央视的纪录片导演周文良使用的佳能EOS 5D MarkII,也一直状态良好。让他津津乐道的是他使用的“萨那sachtler viedo60”云台,在野外多变的环境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操控性,配合它1米的小轨道,可以拍出大摄像机不能完成的角度。在山顶突如奇来的雨水冰雹也是家常便饭,如果在风雨中拍摄鸟类视频,郭亮通常会使用他的备机“nikonJ1”微单。他说“体积小、轻便,防雨遮挡也方便。画质也可以达到视频编辑的需求。

视频与照片同等重要的采集,也是TBIS做调查以来一贯的原则。在目前,无论平面、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在走整合之路,单枪匹马的几乎不存在,多型媒体,多介质的整合也是TBIS野外考察采用的手段。在考察的成果中,包括考察目的地的科学本底调查报告,物种的照片、视频;在后续还会有考察相关的图册、生物观测手册等平面出版物,以及相关影视纪录片的推出。成为一个全媒体展示的科学考察,而不是高高至上在科学专业领域。

TBIS野外的考察是一件既辛苦又有意思的工作,据说郭亮老师在海拔4500米的杜鹃灌木丛中淋着大雨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等着拍摄飞鸟,一天没吃东西,后来他的协作队员都饿得向他诉苦;王辰老师从山口走到山下,丰富的植物挡住他的步伐,蹲下起来,起来蹲下,趴着拍,坐着拍,仰卧着拍,一路下山他终于累出了“高反”;可爱的彭建生老师,晚上在营地睡觉一时“高反”睡不着,翻来覆去,发现旁边帐灯亮着,聊天得知一样头疼不能入睡,原来大家都有“高反”但都不好意思承认,于是两人戏谑调侃战胜“高反”安然入睡。每日晚间大家不是聚集在野外的篝火营地旁,就是大本营的房间中,笑料、成果一一道来,欢声笑语,乐在其中。参与TBIS的考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与自己同类”在一起是多么的欢乐,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同类们”总可以苦中寻乐。

我的兄弟“多吉们”

多吉,是很多藏族男孩喜欢起的名字,多吉的汉语意思译为“金刚”多吉也是TBIS野外考察高山协作队的一名队员,除了多吉,还有格桑、贡觉、小多吉、扎西等近十名协作队员,他们的付出是考察成功的基础。由于多吉在众多协作队员中是最出色的,所以我将这些可爱的协作队员用“多吉们”来统称。在TBIS的考察史中流传着多吉很多段子,尤其以这一条最为出名:据说在一次冬季的考察中,TBIS的鸟类组的老师在山里的皑皑白雪之中守候了多日才寻觅到血雉的踪迹,但机警的血雉还没等靠近拍摄就早已不见踪影。多吉看了老师拍摄的照片表示疑问“为什么老师总是拍鸡屁股,怎么不拍正面”,老师无奈解释到“不是不想拍正面,它太机警不容易接近,跑得又快,所以只能拍到背面”。听罢,多吉说老师你们先休息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过了一会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多吉居然抓了一只血雉回来,放在老师面前说“拍吧,这回有正面了”。这令在场老师又惊又喜,哭笑不得。在鲁朗的考察中多吉再次神功显现,一次拍摄烟腹毛脚燕的过程中,老师们苦于这种燕子飞行速度过快,很难拍到好的画面,此时一只燕子飞出燕窝,多吉一伸手抓住了这种平均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20公里的鸟类,这一盖世神功再一次让老师们震惊了。

除了多吉,其他的协作队员一样也是好样的。他们经常帮老师背着十几斤重的摄影器材跟随老师们活动在海拔4000米的高处;在丛林之中遇见河流溪谷,他们往往都是第一个下去趟水探路;在野外营地做了好饭都是先拿给老师吃;老师掉了什东西他们比老师更着急,忙前忙后地寻找。这种兄弟般的情谊让所有的参与考察的老师都难以忘怀。格桑、贡觉、小多吉、扎西这名字背后的协作小伙子,让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工作的幸苦与认真,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待人淳朴真切的感情。尤其那种把你当生死兄弟的情谊,是现实虚伪世界中的人们所不能体会到。

在历时15天的鲁朗生物多样性考察中,考察队的老师爬到了海拔4500多米的拜峰台,翻越了德木拉山,走进了鲁朗的原始森林,徜徉在鲁朗无尽的花海里。这次考察中各位参与考察的老师一共记录到了约356种野生动植物的影像数据(其中鸟类63种、兽类2种、昆虫91种、植物200种),还有近240G以上的视频资料。对鲁朗德木寺遗址和东巴才村做了人文层面的考察。在植物方面还发现了一些物种的新分布,可谓成果丰硕。一次考察的结束也意味着下一次考察的即将开启,TBIS的足迹也一定会踏遍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