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工具性 弘扬人文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工具性 弘扬人文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些语文教师由于过度夸大人文性的功能,淡化了语文的基础训练,使语文教学变得浮躁、拖沓、复杂。许多语文课完全变成了“大杂烩”,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展示,五花八门的背景音乐,不着边际的课堂表演,海阔天空的多元解读,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所答。

教学《说勤奋》一课(第二课时),其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是这样的:1.朗读课文,思考:你由文中的语言想到了什么?(8分钟)2.以“勤奋与懒惰”为主题,实话实说:你平时是懒惰还是勤奋?今后你将选择勤奋还是懒惰(32分钟)。从这个教学设计里明显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重心落在了人文性上。教学流程中,人文关怀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的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体现在哪儿?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什么作用?

思考:语文教学提倡人文性,本来无可非议,但以此淡化乃至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阅读教学就应该强化语文的“人文性”。 一堂比较完美的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循环往复。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

二、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

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人文性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独特表现的优秀文艺作品,或富有语言发现力或能给予学生知识和性情陶冶的各类文章,就拿《珍珠鸟》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喜爱。同一段文字的教学为例,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能有所感悟,体会到雏鸟的活泼淘气及稚气可掬的情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鸟的句子,圈出动作描写的词。自己再反复朗读感受、体会。然后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同一个填空“这真是一个______的小家伙”,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家伙”“这真是一个淘气的小家伙”……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掌握语言不是单看他对语言的理解,而是看他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显然,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文学审美就会大打折扣;而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就不能深入作品情致理趣的探寻,人文精神的熏陶会被架空。

2.在揣摩语言中体现人文性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呢?

《九色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朗读它的对白,共同揣摩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心理,同一角色的演员商讨表演技巧等,使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不同,表演时的方式、言行、神态都各不相同。对于“九色鹿”,有的学生演得很善良,有的演得美丽,有的又表现了她的机智……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赞赏中欣赏他们个性的张扬及创造能力的展现。在教学中,能发现认识作品的理趣情致,创造性感受作者的语言,体验作品中真善美对人的心灵的震撼,这正是工具性、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文教学价值追求。

3.在想象体验中体现人文性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雾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雾凇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再找到并说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接着我和学生想象自己以旅游者的身份去欣赏雾凇。我把北国的雾凇用录像播放出来,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把枯燥无味变趣味生动。通过优美的电视画面,学生更深刻地领略了雾凇的美景,更直观形象地判断和欣赏了雾凇的特点。这种方法,让学生对吉林雾凇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利用文字、画面、朗读,进一步使学生对雾凇的神奇、秀美印象深刻,更体会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秀美,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

4.在课堂表演中弘扬人文性

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主要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

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时采用了师生表演的形式,既源于课文,又是对课文的一次再创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语言,培养了思维,思想教育更是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