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统万城选址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统万城选址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大夏政权的都城所在地,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至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遗址也仍然清晰可见,可见当时筑城技艺的精湛;同时统万城遗址也是匈奴民族现存下来的唯一一个城市遗址,本文就将对统万城当时选址原因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 统万城;选址;赫连勃勃

“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武帝分置朔方郡。後汉建武二十年罢,二十七年复置。灵帝末,羌胡为乱,塞下皆空。至晋末,赫连勃勃於今州理僭称大夏。” “勃勃杀高平没奕,并其众,自称天王,於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统万城。” 可见统万城在秦时属于上郡,在西汉和东汉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属于朔方郡,到了东汉末年因羌胡作乱,汉民族民族政权对此失去了控制,这个时期这里被称为“羌胡地”,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佔據此地,先後歸附後趙、前秦、西燕、後秦等。413年赫连勃勃在原郡治朔方县的基础上营建了都城,历时七年建城,赫连勃勃,取“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将都城成为统万城。

不难发现统万城地区并不是一片荒凉之地,虽然该地地处西北,土地和气候都不利于发展农业,因此汉民族对于该地的控制和渗透并不是很深,但是从两汉时期开始,中央政权对于该地还是进行了一定的开发的,否则不可能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一州之治所。不难推想赫连勃勃选择这里建城并不是偶然,很很可能是因为该地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充足,又经过长年开发,已经具备了农耕生产的条件。统万城人口最多时有将近40000人,“在这四万人当中既有从事畜牧业的匈奴人、鲜卑人,也有从事农业的汉人,反映出这是一个农业、畜牧业并重的大规模开发时期……这个时期的土地开发应该主要集中于畜牧业方面,农业开发的比例则比较低。” 可见虽然时候还是以畜牧业发展为主,但是也说明该地也已经比较适合进行农业活动了。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的少数民族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当他们具备了征服某一地区的实力的时候他们势必就会趋向于定居,今儿就会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并且逐步接受汉族的文化,最终完全融入到汉民族中。例如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建立前秦政权氐族有这个情况,而赫连勃勃时期的匈奴铁弗部就处于这个阶段。

公元407年“义熙三年,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其境内,建元曰龙升,署置百官。”这意味着赫连勃勃已经公然背叛后秦,并且敢建立一个与之抗衡的政权,可见铁弗部的实力已经十分壮大了。而这仅仅只是铁弗部振兴的第一步。紧接着他又“讨鲜卑薛干等三部,破之,降众万数千。进讨姚兴三城已北诸戍,斩其将杨丕、姚石生等”。他首先向北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紧接着又以“求婚于傉檀,傉檀不许”的借口对南凉政权发动了进攻,并“于阳武下陜凿凌埋车以塞路。傉檀遣善射者射之,中勃勃左臂。勃勃乃勒众逆击,大败之,追奔八十余里,杀伤万计,斩其大将十余人,以为京观,号‘骷髅台’,还于岭北。”在取得对南凉政权的决定性胜利之后,赫连勃勃将目标对准了后秦,在对后秦的战争当中,大夏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最终于418年借助刘裕北伐的契机顺利占领了长安。但是在这里赫连勃勃并没有像其他历代长安占领者那样定都于长安,而是将都城建立在了统万城,仅以长安为南都,这并不是说赫连勃勃“眷恋”游牧生活,他所做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朕岂不知长安累帝旧都,有山河四塞之固。但荆吴远避,势不能为人患。东魏与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数百余里,若都长安,北京空有不守之忧。朕在统万,彼终不敢济河,诸卿适未见此耳。”可见赫连勃勃认为南朝并非自己的威胁,更大威胁时东魏,然而仔细分析上面的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他认为东魏威胁的是统万城,因此统万城对于赫连勃勃来说更为重要;进一步究其原因,无疑是因为虽然此时大夏气势正盛,然而仍处于游牧向农耕转型的最初阶段,他们和人数众多的汉民族比起来相差得很远,所以还不具备入主中原的条件,因此赫连勃勃将都城定在了更北、更靠近自己龙兴之地的统万城。

统万城曾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在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仍保存较好的千年古都,对它的关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而研究统万城的选址因素,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选址建城的规律,并且以此为我国一些考古疑问、历史难题找到答案。

统万城(夏州)亦是西夏王朝勃兴之地,从唐末拓跋思恭起至宋初李继迁,夏州成为西夏党项人掘起的根基所在,见证了西夏的异军突起,想要研究西夏,就无法绕开夏州,统万城作为两个少数民族的兴起之地,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内迁、汉化也有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其选址更能直接地了解它们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主动的进行汉化,因此这个课题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作者简介:莫颖余(1991-)男,侗族, 广西柳州人,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