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破性技术创新隐性知识资源基础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破性技术创新隐性知识资源基础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开始认识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技术创新活动也开始尝试由以渐进性技术创新为主转变为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主,突破性技术创新在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中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对于创新的作用不言而预,企业想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创造新知识。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难以模仿,不容易被获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对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本文开始分别研究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和隐性知识的概念,区分了渐进性和突破性技术创新,显隐性知识等,分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和隐性知识的关系,并研究了在突破性创新过程中隐性知识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关键词】突破性技术创新;隐性知识;样机

1.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突破性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依据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技术边话强度和对象,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

1.1渐进性技术创新的概念

渐进性技术创新是指持续的、不断积累的局部货改良性创新活动,它是对现有技术小的改善或者简单的调整,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创新。这种创新涉及的变化是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上的变化,并且与现在的市场与顾客群的变化相联系,即在现有市场为现有技术提供新的特征、利益和改进。(1)在目前产业技术方式和技术制度下进行的创新;(2)是按主流客户要求对现有产品或工艺进行的改进。

1.2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较高层次的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统一突破性创新的定义比较困难。但是不同角度的定义却存在着相同之处(1)与技术不确定有关;(2)与新市场有关,并经常改变目前市场规则和竞争格局;(3)常常摧毁旧的产业,发生产业更替;(4)建立在新的技术知识原理上,对公司知识基础有很大影响。

无论内部开发还是外部产生,它改变了公司的技术过程,并且创造了新的行业、产品或市场。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突破性技术创新是能使产品成本、产品性能等主要指标发生实质性改变、创造新市场、具有改写市场游戏规则、竞争态势等潜能,甚至导致产业更替的创新类型。

2.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是能够用言语表述的、可交流的、且能用正式的、系统的结构化的方法进行转移与交流的、大众化的信息,如组织的程序、规则、科学方程式、手册等。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隐晦的,非常规的知识形式,所以并不被我们所感知。隐性知识是个人化和非正式的,因其根植于行动,程序,承诺,价值观和情感等。或者说,隐性知识是不可编码的,不能通过“语言”来交流,需要共同的经历,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沟通。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互补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两种知识类型都需要知识的创造。没有隐性知识辅助的显性知识重要意义便会稀释。知识的创造需要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不能依赖其其独立发挥作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动态循环、并产生新的知识。很多研究已表明,在显性知识被其他竞争对手识别的情况下,公司只有通过评估其隐性知识来获取其竞争优势。隐性知识能够创造出其他相关者的学习曲线,提供未来成功企业的竞争优势。

3.突破性技术创新隐性知识的类型与结构

隐性知识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每一种都会为创新提供独一无二的优势。隐性知识识别的最直接方法是对隐性知识进行分类。对隐性知识分类有助于研究不同类型隐性知识识别和获取的方法,对企业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效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认知角度看,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中所利用的隐性知识,按所依附的对象可以分为员工、团队、组织、组织外部四类。

第一、员工个体隐性知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对突破性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技能隐性知识和认知隐性知识,技能隐性知识指的是技能或是具体的“诀窍”,而认知隐性知识指的是根深蒂固的模式、信念和习惯性思维方式。第二、团队层面隐性知识。安德鲁认为隐性知识不仅置于个人之中,而且还置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表明了隐性知识集体性的一面。第三、企业层面的隐性知识。个人和集体都可以拥有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个体、团队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转化、整合形成的,其知识特质不同于单个个体或团队,如企业层次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共同愿景等,以及企业层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第四、组织外部的隐性知识。企业外部的消费者、合作者等的隐性知识常常是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外部隐性知识经由企业不同层次的知识主体获取掌握,最终转化为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4.隐性知识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4.1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技术创新的模型并不唯一,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创造出技术创新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有:

Rajiv S. Narvekar & Karuna Jain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Narvekar & Jain(2006)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框架。该框架提出了一个交互的三阶段创新过程:构思、酝酿和论证。过程的输入指的是内部研发(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顾客反馈(相关资本)或偶然事件产生的触机,同时,创新所涉及个体的直觉属性和组织的吸收能力对创新过程的产出有一定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创新过程的产出指的是一项专利权、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的过程。

4.2隐性知识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重要的知识创造活动,与隐性知识紧密相连。在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一般表现为企业内部隐性、显性知识与企业外部显性、隐性知识转移和显性一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知识转移与转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知识,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

4.2.1即兴创作阶段

即兴创作阶段是突破性创新的起始阶段。大量关于模糊前端的研究主要围绕机会识别、概念产生、概念评价等。渐进性创新创新构想一般来自企业与顾客的互动,成熟企业突破性创新构想与来自对大量不同技术等信息的个体领悟与综合更密切相关。突破性创新构想的开发需要潜在新技术必须具有商业潜力。同时,由于突破性创新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特点也使得该阶段对技术发展路径进行构思并确定这条发展路径能使企业成为产业领导者是很困难的。主要难度是由于想法与想法启动之间存在很大缺口,而且,在研究的大多数案例中,尽管技术人员能够掌握突破性创新的基础技术,但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来识别创新产生的商业机会。

4.2.2实验阶段(样机阶段)

无论是渐进性还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实验阶段(或者为产品模型形成阶段)都是其研发活动的核心。渐进性创新在该阶段目的是通过样机消除目前技术存在的非重要的不完善之处,突破性创新在该阶段的目的是用样机作为市场(或企业内部)接受新技术的机制。样机有实体与虚拟两种类型,虚拟样机更适用于突破性潜力的评价。领先用户通过实际使用新产品,获得对新产品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有隐性知识、也有显性知识;研发企业通过与用户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获得用户的隐性需要和难以表达的想法,在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基础上,有效进行企业各层面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移和转换,在新的层次上形成新的具体的研发内容和方案,形成新的产品和知识。

4.2.3商业化阶段

目前研究表明,现有企业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突破性技术创造的过程,而在于如何将这些技术商品化。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因为突破性技术开发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主要是由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引起,这是由突破性技术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引起的。因此,如何使技术和市场两者共同演进是一重要问题。技术先进性和有效性评价需要寻找和尝试众多的应用途径。Hippel(1986)提出“领先用户”能作为识别新概念和样机的技术和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隐性知识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综合作用就是,首先,隐性知识是创新问题产生的基础。创新需要技术创新主体的经验、判断力、直觉思维等隐性知识。其次,隐性知识是解决创新问题的必要条件。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发活动表现为企业内部各环节隐性知识转移和转化、企业内部隐性、显性知识与企业外部显性、隐性知识的的转移与转化过程,因此,表现为企业内部环环相扣的知识转移和转化、企业与市场的知识转移与转化,同时在创新过程的每个环节上,又存在企业自身的以及企业和企业外部之间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转移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