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课次”训练在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课次”训练在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长期以来“多课次”训练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中还没有真正的被应用。随着训练水平和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不同,教练员应该采取科学、实用的训练方法。本文对“多课次”训练的概念、必要性、生理学基础等进行论述,对“多课次”训练在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中的应用,并对“多课次”训练计划的安排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篮球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保证训练的质量。尽快提高成绩。研究认为,“多课次”训练在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科学化运动训练的一大体现。针对普通高中篮球训练的现状与特点,分析篮球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探讨高中篮球运动队“多课次”训练方法的特点,以求提高普通高中运动队训练的成绩。

关键词:“多课次”训练、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应用

第1章 引言

“多课次”训练方法是国内外许多篮球教练员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能使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更好地适应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达到快速吸收和迅速恢复的目的,更有效地提高训练的质量。而在我国高中篮球训练中还没有被广泛采用。针对高中生的现状与特点,结合很多高水平运动队采用“多课次”训练的实践,研究发现采用这种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篮球运动水平和比赛成绩。

当前,世界各国的篮球运动队广泛采用减少课运动量并相对增加训练课次,增强耐力素质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多课次”的训练结构,是根据运动员一天的训练负荷,分成几次训练的形式。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指一天内训练多次,“每课次”突出一个主要内容,按训练质量达到一定要求。例如,第一课次,是速度力量性内容;第二课次,是耐力性的内容;第三课次,是速度耐力性的内容;第四课次,又是综合性的内容等。二是指把过去每天1~2次课训练的内容,分散到每天3次或更多课次中。“多课次”训练时间的安排,应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合理安排,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高中运动员最为科学的训练课次及运动负荷量。耐力素质作为人体基本素质之一,在人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学生耐力素质的现状,我们应高度重视耐力素质训练,并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增进其健康,提高专业水平。

第2章 高中篮球训练的现状

2.1 现状分析

现状1:我对多个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内容进行调查发现:素质练习方

法较多,而且各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没有注重耐力素质的训练。

现状2:参加篮球比赛的运动员很少充分发挥水平,各方面突出的尖子很少。这就是在训练当中没有很好的进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

现状3:到了比赛前一段时间,为了学校、班级的荣誉或自我表现。临阵磨枪,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高涨,教练员也做督促指导。但到了场上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是训练中耐力素质训练不够的原因。

针对当前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现状,我们应高度重视耐力素质训练,并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增进其健康,提高专业水平。

普通高中的篮球训练,1周最多安排4次,每次2 h左右。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进行耐力训练,又要进行专项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耐力训练时间便显得少。

2.2 运动员素质不全面。

从参加篮球业余训练的学生来源调查来看,全部来源于普通初中。身体素质比较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中学前从未接触过专项训练。篮球技术对运动员各方面素质要求高,很多技术项目都需从零开始学习,运动员的体质差更加大了普通高中从事专项训练的难度。

2.3 教练员不重视,队员积极性不高

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室外而且是有限的场地、地面的粗糙不平,篮架和场地的不标准让学生都无法正常训练,大大降低了训练的安全系数。在练习时由于各学校场地少,下午训练和辅导课及其他课外活动冲突,不能经常性地进行专项技术练习。教练员也就放松了自己对学生加强耐力素质训练的要求。训练安排不合理,过分强调训练结果,而忽视耐力素质训练,队员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没自觉地加强耐力素质训练。这对于运动员各项技术及各方面身体素质的练习和提高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第3章 “多课次”训练方法

“多课次”训练是指把一次大运动量或大负荷训练分配成2~3次或更多次去完成,每次课重点突出一项主要内容,如速度或耐力。有的是把不同性质的训练内容,交错融合到一起,以争取更好的训练效果,也有是为了在保证运动量的同时,重点突出强度。

近些年来,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专业突出的更为少见,这样就增加了篮球训练的难度。而“多课次”训练则可解决这一难题,很适应于高中篮球队的训练。教练员可把一项锻炼学生耐力素质的运动量分成多次让学生去完成。也就是减少运动量加大训练密度.让学生也感觉到完成得轻松,但运动效果明显,的确增强了耐力.教练员以后也敢大胆去做大密度小运动量的训练, 过去一次的内容分散到几次中去完成,一般训练中一次课内容有速度、力量、耐力、速度耐力等。用“多课次”则是第一课次,是速度力量性内容;第二课次,是耐力性的内容;第三课次,是速度耐力性的内容;第四课次,又是综合性的内容等。这样的训练方法就称“多课次”训练方法。

第4章 高中篮球“多课次”训练理论在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中的应用

4.1 遵循篮球训练的共性原则应用“多课次”训练

篮球素质项目包括跑、跳、投3大类,各类项目之间在动作结构以及力学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共性和相似之处。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教练员应该具有全局观点,充分运用这些共性和相似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之相互间产生良性转换,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各项技术。例如:防守与进攻中的速度节奏比较相似,教学训练中可以互相利用,以减少教学与训练的时间,提高教学训练效果。方法:在练习进攻动作前先练习防守,这样先了解进攻是如何摆脱防守的,在防守的同时也就学习进攻。

4.2 遵循技术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应用“多课次”训练

普通高中篮球运动员要采用效果好且简单易学的技术动作。例如:防守中的滑步动作有侧滑步、攻击步、后撤步:而进攻又有交叉步突破、跨步急停、跨步跳投等。 步法动作简单但要求很高,速度和节奏的掌握会使效果不同;进攻是自己掌握节奏让防守去跟你的节奏;防守则要用自己的速度去跟别人的节奏,只有节奏好速度好才可以战胜对方。因此,运动员学习步法、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为有利。进攻技术教学中,教练员应该选与防守技术相结合。进攻应首先在防守上打好基础,逐步完善掌握防守后才能了解进攻与防守的动作。要特别注意抓好全能各项关键技术环节的教学与训练,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缩短掌握各项技术的学习过程。方法:要练习进攻能力,就先防守。让进攻节奏快、慢交替进行,防守自然也就跟着变化也提高了身体对抗,增加了耐力素质。

4.3 应用“多课次”训练发展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应注意的事项

4.3 1 耐力素质练习应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与其他素质一样,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如果耐力水平与生长发育水平不相一致,非但不能收到良好练习效果,可能还会严重地损害人体健康。因此,根据学生的发育水平,合理地安排耐力练习,是发展耐力素质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也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

4.3 2 注意在耐力素质练习中体现个体化特点

要最大限度地发展耐力水平,就必须在练习中体现大负荷练习的原则。然而,由于学生之间训练程度、机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耐力练习的方法与手段应有所不同。而且练习的强度、练习的持续时间、间歇的时间与方式以及重复练习的次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具有差异性。

4.3 3 耐力练习注意激发练习者的主动性

学生在练习中是否主动投入,对练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训练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逐级目标,每当学生达到一个目标,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做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练习信心,会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到耐力练习之中。

4.3 4 注重学生的训练质量

对运动员来说,训练质量很低的数量积累,对运动成绩几乎不起作用。因此,只有接近最高强度和高质量技术动作的超负荷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但是,在训练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对立统一的,突出强度就必须减量,而增量就必须降低强度。因此,在每天1~2次课的训练中,既保证大的运动量,又能维持高强度训练,是很难做到的。没有一定的训练量积累,运动员机体有氧能力就达不到最佳的持续工作状态,很难在比赛中达到高水平。但是只有一定的量,没有一定强度,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一味坚持这种训练,就会导致运动员过度疲劳。“多课次”训练,既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又不会使运动员产生过度的疲劳,保证了高质量的训练水平,才能使运动员的能力与成绩同步提高。因此,只有采用“多课次”的训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4.4 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的“多课次”训练计划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4.4 1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多课次”训练理论对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计划的安排需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训练时期及每天所要完成的训练内容来确定运动队所要完成的总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队的特点,因人、因运动水平再具体安排每次课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分散后每次课负荷量度的大小仍然要坚持队员所能承受的负荷量度。当负荷量度过大时,可适当增加课次数,避免过度疲劳的产生;反之,负荷量度过小时,可减少课次数,避免连续负荷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在反复实践训练中,寻找出每个运动员的最佳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4.4 2 处理好各训练内容之间的关系

对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训练课,要处理好速度与耐力、速度与力量、耐力与力量等之间的关系。在各项素质训练内容的安排比例上,尽量做到协调一致。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强哪方面的耐力素质着重加强多次训练。

4.4 3 坚持以“速度为中心”的耐力素质训练

高中篮球队耐力素质训练的任务就是本阶段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首先要提高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好的训练效果. 因此,“多课次”训练的方法手段都要围绕这个目的去考虑。促使机体能力不断冲击自身生理“极限”,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绝对速度,才能更好地提高耐力素质。

4.5 “多课次”训练方法的可行性

4.5 1“多课次”训练过程能对人体状态起决定作用的是强度

以往我们训练的口号和原则是提倡“三从一大”,“从严”、“从难”、“从实战”和“大运动量”训练的科学内涵要点。它无疑是可取的,尤其是对专业运动员更切合这一原则。高中生训练特点和比赛特点不同,平时训练的要求是让学生大运动量,在在疲劳后恢复产生效果:而比赛前的训练要求在训练时间较短的前提下,提高运动成绩。我们在训练中做了一些对比试验,一次课中安排强度6次左右,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后半段时间体力恢复慢,对完成训练任务的质量大打折扣,未达到训练目的。因此,训练中应摆正量和强度与运动员个人特征的关系。任何一次训练设有的量与强度应因人而定,不能一刀切。量大时强度则减少,提高强度就得减少量。以往用超量恢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科学训练方法,而“多课次”训练每周安排训练约13次左右。经过几年的训练实践发现,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能适应,从而达到运动量、强度才是训练目的的实际效果。

4.5 2 依据人体生理机制应用“多课次”训练提高训练质量

要注重高中篮球队员的身体适应原理从运动负荷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动态平衡”过程看,它是按照刺激一反映一适应一再刺激一再适应的规律适应变化。“多课次”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的统一。它是多种体育项目运动的先决条件,而能力的大小建立在人体复杂的调节机制上,如能量代谢及其代谢的调节和整合过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等。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从生理特点看,肌肉发育还落后于管状的增长,肌肉细长,力量较弱,心脏发育不完善,心血管系统功能较弱,心肌易疲劳,持续工作能力较低。如果日训练量,安排运动员一次完成,不但不能提高成绩,而且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训练效果。按照“多课次”训练法,把日训练量分成若干次训练课,既完成训练量,又提高训练强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成绩。从心理特点看,高中生学习训练的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易兴奋,也易疲劳,但恢复也快。因此,高中生不宜从事时间长,负荷量过度及枯燥乏味的训练。“多课次”训练法正好避免了上述不良情况。“多课次”训练最具有这一大特点,有的专家曾把这种训练方法称谓“少吃多餐”。经过这样的训练方法,从生理角度、运动特征运动训练学分析,这样的方法很容易让运动员接受,也容易提高运动成绩。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也层次分明。可以从简单动作、容易动作做起,经过多次、重复训练让学生从认识――学习――掌握动作,提高训练质量,从而提升运动水平。

4.6 “多课次”训练的自我监控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灵活运用训练手段与方法,使“多课次”训练成为一种被广大运动员自觉接受且可行的训练方法。同时要求运动员进行自我监控,每天写训练日记作总结。从自身的接受和学习能力、食欲、身体反应的测定记录,给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提供有利的依据,防止盲目训练。教练员应多与运动员交流沟通听取运动员的体会,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

4.7 加强耐力素质理论的学习

加强高中篮球运动员对耐力素质理论的学习,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篮球运动训练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训练中,教练员应通过让运动员观看图片、优秀运动员比赛录像和指导相关耐力素质理论的学习来提高运动员理论素质。在训练中建立正确的概念,使运动员在练习时少走弯路。

第5章 结论

综上所述,在训练一恢复一提高的过程中,人体的功能状态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同一个运动队,在不同的功能状态下,训练即使以相同的负荷,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累加负荷,引起不同的复合效应。因此,平时训练中,就要接近或达到比赛的强度,适应比赛的需要,训练就必须采用足够大的负荷强度,使有机体受到强烈的刺激,引起人体功能状态对超负荷强度的适应。由于这种足够大的训练负荷刺激有别于实际比赛,因此,需要重复多次重复训练,依靠训练累加负荷强度来达到运动负荷刺激的目的。至于运动负荷刺激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每天重复多少次,每次持续多长时间等问题,还需要教练员及时掌握运动队的具体情况,根据所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而具体训练。培养出更优秀的篮球运动员。

运动成绩的提高,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一定的训练量积累,运动员机体有氧能力就达不到最佳的持续工作的能力,很难在比赛中达到高水平。只有一定的量,仅是持续工作能力,没有一定强度,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成绩。“多课次”训练,既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又不会使运动员产生过度的疲劳,保证了高质量的训练水平,使运动员的能力与成绩同步提高。“多课次”训练,符合高中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多课次的训练,有利于发展他们不同时期的敏感度,因此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多课次”训练是必要的,它不但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科学训练的优化尝试。

参考文献:

【1】矛鹏.《运动训练新思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杜,1994.(5)

【2】王方雨.敖禾花 《高中毽球队多课次训练方法的探讨》官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 宜春 2006.(5)

【3】石建华 兰建兵 王磊 .《中小学生中长跑“小负荷多课次"训练方法的研究》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第四小学.

【5】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