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团体在公民个人品德建设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团体在公民个人品德建设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团体又称社团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根据我国1998年10月25日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的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社会团体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越进步,社团活动就越丰富多彩。社团的类型与形式是多样的,有政治性社团、宗教性社团、社会公益性社团、行业性社团、科普性社团、学术性社团、娱乐性社团(如体育俱乐部)等等。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把社团的特征归纳为:民间性、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和自治性。社团组织的这些特点表明社团为公民个人品德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原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的要求。这一要求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开辟了新领域、新途径,对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社会团体以其自身的特点,能够为公民的个人品德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模式和活动载体。

首先,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的,与个人品德建设的非利益取向是一致的。特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广泛动员社会,唤起公民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正确理解,使更多人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部分时间、精力和财富参与到扶贫、救灾、济困、助学、助医等社会公共事业中。

其次,社会团体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而自觉自愿参与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志愿性和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自愿特点也非常吻合。

最后,社会团体一般是由一些有着共同目的、共同爱好、共同兴趣的人组成的自治团体。可以说某一个社团里的成员都是志同道合的。社团成员联系密切,能够彼此交流思想、面对面地进行道德评价。社团共同的道德评价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例如某学术性社团就把学术道德作为加入社团资格来要求成员严谨治学,从治学的角度对成员诚信这一品德做出要求,增强了成员的诚信意识。

发挥社会团体对公民个人品德建设发展的引导作用,关键是通过公益性社团组织培养志愿者精神来加强公民的个人品德建设。公益性社团组织也叫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公益型NGO),致力于社会公益性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它所关注的主要是人口、贫困、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妇女儿童保护、环境保护、少数民族、卫生保健、残疾人以及人道主义救援和人权等问题,它服务的对象大多是被主流社会组织体制所忽视或排斥的边缘性社会群体。从社会公平角度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服务水平还十分有限。公益性社团组织通过开展活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活问题,改善他们的生存境遇,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实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社会道德提升角度看,公益精神在公益性社团组织内凝聚、交流与激发,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自发的道德上的倡导、感召与示范。公益精神优化公益行为者的个人品质,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人类整体道德水准。从公益行为者角度看,公益行为者以社会公益为基点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是健全人格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公益行为者通过亲身参与、亲眼目睹受助对象境遇的变化,会感到一种欣慰感和成就感,在助人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种欣慰感和成就感会激发公民超越一己私利,更多地关注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并以务实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朝着公益事业这个目标不懈地追求与努力,促使自身由“小我”走向“大我”。从受助群体角度看,公益行为者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受助者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与温暖。公益行为者的服务与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受助群体,使他们意识到要把这种爱与奉献精神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爱与奉献的传递是一种高尚道德情操的传递过程,在这种道德的传递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将会得到提高。

社会团体以它民间性、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和自治性的特点,成为个人品德建设的丰富土壤。但是,为了实现社会团体真正能够传递高尚道德情操,促进公益行为者、受助群体个人品德的提高,从而提升人类整体道德水准的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团体必须要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政府严格审批社会公益组织的申请,监督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过程。杜绝以社会公益事业的名义违法违纪,特别加强对社会捐献活动和公益基金的监督。社会团体不仅要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审计、财政)的稽查和监督,还要坚持公益资金的管理实行公开、透明的原则,向成员、公众开放账目。

第二,社会团体要加强自律。社会团体具有民间性、组织性和自治性,在实践中,社会团体应当以机构自律为主,即社会团体应当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团体内部,实行高度民主化的管理体制,严格依照组织章程进行管理。在某一公益领域里,各社团应联合通过章程或专门的协议,明确地建立诚信损害的经济赔偿机制,实施包括批评、除名等各种惩戒办法加强自律。

第三,构建组织文化,用自己的组织文化维系着组织的完整性、公益性和持久性。在组织文化的推动下,社团通过组织动员形成有组织、有效能的自愿行为,把社团成员的道德实践升华为公益精神,使社团成员在追求社会公正和谐过程中提升个人品德。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团对个人品德建设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孙丹丹,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罗映光,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