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亲幼儿的心理危机干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亲幼儿的心理危机干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单亲幼儿的增多,是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龄前期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变故,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单亲幼儿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少有欢乐,这种负面的影响将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本文对单亲幼儿常见的一系列心理危机问题进行了相关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干预策略。

关键词 单亲幼儿 心理危机 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114-03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在孩子眼里,父亲像艳阳,给他勇气和力量;母亲像皓月,给他温暖和慈爱,那并不宽敞的家,由于有了双亲而成为乐园。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之俱来的是离婚率的快速增长。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成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父母离异或其他变故形成的只有父母中的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据最新调查发现,我园的单亲家庭幼儿已占全园总人数的7%,几乎班班都有单亲幼儿,有的班级竟高达四五个,令人触目惊心。学龄前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环境的诸因素中,家庭结构的完整尤为重要。孩子们是那样幼小,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分辨能力,当他们亲眼目睹了父母婚姻解体的家庭战争,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这些痛苦的情感经历,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单亲幼儿孤独、自卑、任性、胆怯,有的自暴自弃、有的仇视一切、有的封闭自己、有的则以各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去获取人们的重视,这种负面的影响将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因此,如何开展对单亲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幼儿的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单亲幼儿存在的心理危机

1.孤独心理

父母一方角色的缺失,幼儿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孤独寂寞。由于父亲或母亲一人抚育子女,既当爹又当妈,除了工作,还要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常常是身心俱惫、力不从心,陪伴孩子的时间明显减少。对比以前父母对自己的用心和专注,幼儿的心灵深处会产生一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

2.自卑心理

家庭的破裂同时也意味着异于常态,当单亲幼儿看到周围同伴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们更加感到心灵的痛楚。“没有爸爸(或妈妈)的孩子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罩上阴影,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不愿意与同伴、老师多交流,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敏感小气,内心自卑不已。

3.逆反心理

家庭的缺损,父母双方相互推卸教育孩子的职责,或者委托孩子的祖辈代为管教,使孩子过早地体味着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于是逆反的情绪渐渐滋生,他们抱怨家人不重视自己,甚至怀恨在心。所以凡事都要对着干,明知不对也要去做,用自己的错误惩罚父母。

4.暴躁心理

单亲幼儿大多在“家庭战争”中成长起来,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充斥童年生活的只有父母无休止的争吵。长此以往,孩子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变得性情暴躁,野蛮冲动,在集体中经常欺负同伴。敏感、狭隘、固执的个性使他们总是用敌意的眼光对待周围人,细小的误解都可能引发他们偏激的行为。

5.怀疑心理

在缺乏正常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中,孩子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家”到底是什么?怎么会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有了呢?幼儿不能适应这种“巨变”的现实,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怀疑,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很少说出心里话,也不轻易相信别人,极端地认为没有人会对自己真心好,在潜意识中对感情否定,对未来的家庭生活恐惧不安。

6.性格的不完善

幼儿对成人的模仿对其性格及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破裂,造成孩子被迫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在一起,耳濡目染的基本上都是女性的角色行为,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婆婆妈妈、多愁善感。这些男孩的生活里缺少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父亲榜样,性格中也就缺少了这方面的素质,对其以后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显而易见,单亲幼儿由于得不到父母健全的关爱,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二、单亲幼儿心理危机的成因

1.情感的失落

幼儿的情绪情感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旦失去了完整家庭有的温暖,他们的内心比其他孩子更加渴望亲情与真爱。然而孩子的监护人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造成关系冷漠。更可怕的是,有的监护人对孩子隐瞒事实,剥夺对方与孩子交往的权利,还经常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的形象,心中稍有不快便把孩子当 “出气筒”,不是冷眼相对就是拳脚相加。此时他们给予孩子的爱出现扭曲、变形,使孩子的情感更加失落了。这些幼儿要么封闭自己,要么发出夸张的尖叫,要么动手打人,以此来引起成人或同伴的注意。

2.教养方式的变化

(1)父母的离异加速了将孩子托付给祖辈教养的进程。传统保守的观念,隔代亲的羁绊,老人们总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他们趋于感性化的教养方式大大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因而当这些孩子置身于现代化的幼儿园和同伴在一起时,总显得“格格不入”。

(2)单亲家庭的父母,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一种是溺爱有加,有的家长自感有欠于孩子,于是把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作为补偿,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极易出现自私、任性、乱发脾气等现象;另一种是爱的贫乏,单亲父母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过度放任致使一些孩子在感情上长期得不到关爱,容易变得焦虑、抑郁,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3.价值观的导向

事实上,孩子自己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的态度来确定的。而社会上总有部分人对单亲幼儿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另眼相待”。“没有爸爸(或妈妈)的孩子多可怜呐!”这些慈悲言语使单亲幼儿显得更加自卑,他们总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些孩子得到怜悯的同时,仿佛从此就失去了自尊、自信、自强,只能成为被别人同情、帮助的对象。

4.孩子心理上的不成熟

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由于孩子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而一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或对社会有对抗情绪,难以与人合作,由此造成种种心理问题。

三、单亲幼儿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众所周知,单亲幼儿面临的生存环境相对于同龄的孩子而言,更为复杂和多变,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中需要更多老师及家长的引导和呵护,否则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认真学习了相关教育理论,借鉴并摸索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1.用爱心感化。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单亲幼儿的心灵较为孤独,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教师作为孩子们另一处感情的寄托,应充分利用这个独特的优势,用爱心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斌斌今年6岁,父母离异时,他还不到4岁,留在记忆中的父母总是不停地吵闹。如今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工作繁忙,斌斌的饮食起居都由婶婶代劳,孩子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显得很不合群。为此,我始终坚持“微笑教育”,用抚摸、询问、拥抱、亲吻等方式向他传递爱的信息,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深深感到,虽然从父母那儿失去了一份爱,但仍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斌斌生日那天,老师专门为他准备了一首诗,还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动人画面,同伴们则赠送小礼物,合唱“生日快乐”歌谣,大家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他的关爱。这一天,他特别高兴,离园时还不停地手舞足蹈。斌斌逐渐变得开朗了,也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了,脸上常常挂满了笑容。

2.以集体力量感召。鱼需要水,鸟需要巢,人需要朋友。单亲幼儿缺少关爱,除了给予更多的关怀外,还要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欣欣小朋友一出生,妈妈就离家出走了,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欣欣胆子很小,主要表现为在集体面前退缩,不自信。手工课上,她常常怀疑自己剪得不好,左看右看,当老师巡回指导时,她马上用手遮住纸工,不让老师看。为了帮助欣欣克服困难,我鼓励班上的孩子以结对的方式聆听她、亲近她、关心她,让她感到同伴的真诚。在班级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提供给欣欣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发现她口齿很清楚,就请她带头朗诵教过的诗歌,学做“小小主持人”,表演情景剧等,不管她表演得怎么样,同伴们都会一边鼓掌一边夸奖:“欣欣、欣欣,你最棒”!一直以来,我努力挖掘孩子的闪光点,为她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欣欣在这样的集体中,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里没有嘲笑、没有讥讽,大家其乐融融,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欣欣的爷爷告诉我们:“现在对孩子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上幼儿园了”。

3.变回避为疏导。心理学家约翰·洛克雷说:“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对幼儿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比其他成人高得多,所以我们应利用孩子的信任及时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大多数单亲幼儿,认为自己没有爸爸(妈妈)了,因而总是回避有关“父母”的话题。这时候,我必须全面透彻地了解每个单亲幼儿的性格特点,把握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度,适时地对孩子讲讲父母分开的原因。如可以语气温和地说:“不是因为爸爸(妈妈)不喜欢你才离开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很不开心,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化解彼此的矛盾,所以只能分开来,但爸爸妈妈是永远爱你的!”再跟孩子讲清,父母分开已成事实,你只有勇敢面对,好好地跟着其中的一方生活、学习,才能让爸爸妈妈放心,这样对自己的成长有利。或许,你的乖巧懂事、勤奋上进会打动父母的心,他们仍有希望走到一起。

4.宽严有度,有的放矢。在关爱单亲幼儿的同时,老师还应该严格地要求他们,原则问题绝不放纵迁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就主张用“消退法”去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即成人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予理睬,那么,孩子的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甚至消失。班上有位安安小朋友,父母去年离异了,他跟着父亲和奶奶生活。有一天放学时,小朋友们都离开了,只剩下安安,他东张西望,非常焦虑。没多久,奶奶也来了,不料,安安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冲到奶奶的怀里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还边哭边喊着:“谁叫你最后一个来的”。针对安安发怒、乱打人这一事件,我首先将他隔离现场,请他到寝室里去好好想想,待他完全冷静下来后,再对他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安安很快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下不为例,我立即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一定要有的放矢,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

5.架设沟通桥梁。“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幼儿,看着父(母)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累,他们不敢贸然与父母沟通,担心父母会将怨气撒在自己头上。此时,老师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桥梁”,可以及时向父母汇报孩子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委婉地把父母的苦衷和不易转达给孩子,让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我们经常利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感恩节”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在互动的同时,亲子之情更为融洽了。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巧妙地设计了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让孩子们从中了解自己和父母的天然血缘关系,加深对亲人的好感。很多时候,我主动联系单亲幼儿的监护人,希望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消除孩子心中的不安和痛苦,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真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我建议他们平时多阅读幼儿心理方面的书籍,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对待孩子,使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魏知超,邹庆宇.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02).

[2]程春梅,翟中伏,郭英.单亲家庭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 .科教文汇,2006,(01).

[3]鲁晓峰.关注来自单亲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