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一物理教学的“起承转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一物理教学的“起承转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篇精彩的诗文,讲究起、承、转、合,元・范德玑《诗格》之谓作诗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小至一堂好的物理课,大到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也是有章法可循的.那些优秀的物理教师其实也是很讲究物理教学中的“起、承、转、合”.当然,物理教学的“起、承、转、合”与作诗相比,别有意趣.

1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能力点,设置的教学起点适当

无论是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还是高二、高三的学生,都不是一张任老师涂画的白纸.高一的学生,带着初中两年物理学习的痕迹,带着兴奋与紧张跨入高一的物理课堂.兴奋,是因为初中物理已经向他们展开了一幅隽美的科学画卷中诱人的一角,初中物理课堂中那些有趣的小实验还留在脑海中;众所周知:高中物理对于每一位踏进高中的学生是富于挑战性的学科之一.而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必须精研初中物理的内容,准确把握所教对象的初中物理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水平,明确高一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的起点,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恰当的起点是学习有效性的保证;同时,在新课的教学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一点,尤其是任教高一物理的新教师值得注意的.

比如,初中对于画物体的受力图,如图1,要求学生一般能画出物体受到的两个或三个力,且往往这些力在一条直线上,其中大多数又是恒力.但是高中物理研究的受力对象往往受三个以上的力,且力往往不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接触性被动力,如:支持力、压力、拉力、摩擦力等,它们往往随着运动状态变化,也就是与加速度大小、方向有密切关系.如图2,车辆内的斜面上绳系着一个物体,如何画出物体的受力图?这就涉及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在不同的条件下,受到的力可能不同.至少存在下面列举的几种情况:其中,图3可以是正在自由落体的小车,图4是水平向右加速运动的小车,图5是静止或水平向左加速、或具有一定向上的加速度的小车,图6为具有一定的水平向右加速度.所有列举的这些情况中,高中教师究竟在刚开始教学画出物体受力图时,应该立足于图1的情况,要求学生画出图2物体的受力图时,直接点明小车和物体的状态是静止不动.当学生熟悉画受力图的基本步骤之后,学过了牛顿第二定律,还要结合运动状态的变化再进一步训练如何寻找一个物体受到的力.在这儿,“静止不动时的小车”这种状态就是略高于初中要求的一个合适的起点,这幅图分析物体受力的思路可以为更复杂的情况提供思路的借鉴和训练,此图情形就是一个合适的能力训练阶梯,一个受力分析教学的切入点.

2高、初中貌似相同的知识点,概念、方法教学“承前”与“ 启后”对比、分析

有些知识点与方法,初中物理教学已经涉及,高中物理教学似乎再次重复.这时,应该注意“承前”与“ 启后”并重,所谓“承前”,就是帮助学生廓清初中学习此知识时的背景与条件,“启后”就是明确知识的概念内涵、方法思路发展的脉络,相似概念或同名概念在初中、高中出现,前后的内涵、外延要对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要突出新旧之间的差异,因为这是学习者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比如,初中、高中都学习摩擦力,都学习过速度.但是,学习的视角、知识广度、思维深度却相差很大.下面这两题是高一学生初学高中物理时较突出的易错题.分析这些易错题,可以看出如何“承前”、如何“ 启后”,这对搞好初高中重叠部分的物理知识、概念、物理思维方法的教学意义尤为重大.

易错题1如图7所示,力F向左推,与此同时物体以速度v1向右滑动,物地间动摩擦因数为μ,试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通过谈话调查得知,做错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既然物体已经受到一个向左的力F,那么,摩擦力f就一定向右,且摩擦力大小等于F.究其根本原因是初中学习过摩擦力的一个常见例子:“如图7,一个人用力F向左推物体匀速运动,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这个例子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引起了认知心理学所说的“前摄抑制”.初中时,学生从这个例子当中潜意识归纳:摩擦力f的方向一定与F方向相反,大小一定与F相等.这就为高一做错这道易题埋下“祸根”.高中物理教学摩擦力时,就应该对比:“一个人用力F向左推物体匀速运动,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并非根据F的方向直接判断f的方向,而是F的作用导致产生相对地面的相对运动,而f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所以,f与F方向相反.站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角度看:f与F方向相反是特例,而f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才是根本.

易错题2图8中的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 m,质点沿着A、B两点间长12 m的S形路线5 s从A移动到B,求质点5 s内的平均速度?

这道题在课前自主预习时,许多高一的学生由于牢牢记住了初中的“平均速度定义: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以他们认为此题答案为v=125 m/s=2.4 m/s,这儿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比初中和高中的“同名概念”,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定义:位移与时间比值为平均速度,位移的方向就是平均速度方向;路程与时间之比为平均速率,没有方向,是个标量.

3初、高中物理思维有异,引导学生一“转”二“合”,转化思维,学会综合

由初中至高中,学生最大的不适应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初中物理注重感性认识,注重归纳推理,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高中物理注重理性认识,注重运用数学推理,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初中处理问题时,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单个物体,思考问题往往是由局部深入,最终转化到另一个局部问题,而高中更多注重的是若干对象组合的整体,这种思维往往把握全局,抓住本质,一击成功.例如下面这道题,即使初中物理基础很好的学生,如果不用整体思维,会感到一定困难:图9,木板质量M,人的质量m,轻绳与轻滑轮质量不计,现为保持静止,人的拉力是多大?

很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由于拘泥于初中时学过的对单个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的原理,往往研究对象选择为滑轮,也有选择为人的,更多的是选择木板作为研究对象,然而,由于绳子所系的对象之间联系的绳索较多,思路陷入混乱.教师应该利用这一思维困难作为指导学生领悟整体性思维的契机.将人、板视为整体,显然,注意到虚线下的三段绳,最右边的绳的拉力视为1份,中间的绳则也为1份,最左边的绳拉力则为2份,这样,人手的拉力为(M+m)g4.

另一道题则表现得更明显:如图10所示,质量m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那么,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多大?

相当多的学生往往先分析出物体受到三个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然后假设斜面倾角,分别计算出支持力、摩擦力,最后再求合力.过程貌似合理、严谨,其实太繁琐.教师这时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将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视为一个力(就是合力),它就与重力平衡,从而一举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转换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师只要留意不难利用它们一步步培养好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意识.

由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结论:高一物理的教学是高中三年的启蒙时段,必须重视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起承转合”,方可为后续学习打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