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甲波尼龙治疗双硫仑反应69例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甲波尼龙治疗双硫仑反应69例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甲波尼龙抢救治疗双硫仑样反应的快速效应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0.5—2011.10急救治疗的69例双硫仑反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甲波尼龙(简称甲强龙)8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效剂量的地塞米松针15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两组其他一般性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用药后两组症状缓解快慢。结果 治疗组(甲强龙组)缓解症状较对照组症状(地塞米松组)快,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甲强龙抢救治疗双硫仑样反应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医生推广使用。

【关键词】 甲波尼龙;双硫仑样反应;快速效应

双硫仑样反应指用了某种药物后饮酒或者饮酒后用了某些药物引起面部及全身潮红,眼结膜充血,头晕,恶心,呕吐,口干,出汗,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重者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肝损伤,甚至惊厥及死亡等一系列症候群。临床上最常见于患者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后饮酒或者饮酒后用头孢抗生素而急性发病就诊于急诊科,静脉应用头孢类抗生素较口服给药发病重而且急,饮酒时间和用药时间越近,发生反应越重。另外还和饮酒量成正相关。很多社区医生或部分正规医院医生因工作繁忙而疏忽了对患者用药史询问而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屡屡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发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家属都很恐慌,所以选择快速效应的药物及时缓解病情显得非常重要。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甲强龙治疗双硫仑样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0.5—2011.10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甲强龙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在18~87岁,平均年龄41.7岁。对照组(地塞米松组)34例,男31例,女3例,年龄在20~85岁,平均年龄42.8岁。两组均为静脉输注头孢类抗生素1~3 d饮酒或饮酒后1~3 d内静脉输注头孢类抗生素。两组在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常规O2,输液(加维生素C,B6、肝太乐针,生脉针)对症治疗(乙醇中毒症状重者给予纳络酮;血压低者给予多巴胺心绞痛发作者,改善冠脉循环)基础上,治疗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加甲强龙针8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加地塞米松针15 mg(和80 mg甲强龙等效应)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所需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30 min,60 min时症状、体征缓解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统计学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 体征缓解所需时间有显著差异(P

2.2 不良反应方面 两组均未产生明显不良反应,地塞米松组个别病例出现轻度兴奋、失眠。

3 讨论

双硫仑反应的实质是头孢类物质与辅酶I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可阻止乙醛继续氧化,导致乙醛蓄积,乙醛是毒性物质,当体内乙醛浓度增高时,可与体内一些蛋白质、磷脂、核共价健结合,破坏这些物质的活性,从而继发引起体内的自体活性物质增加,如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血管活性肽类,缓激肽这些物质均增加,引起过敏反应,还对心血管和多脏器产生影响,引起多种不适。表现出双硫仑样反应。糖皮质激素能减少上述过敏介质的产生,还可以抑制某些细胞炎性因子的形成,扩张血管,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力,发挥抗毒作用,抗过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甲强龙还有一定的盐皮质激素的功能。

甲波尼龙和地塞米松均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甲波尼龙为短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为长效糖皮质激素,两者均有抗过敏,抗休克,抗毒作用,抑制免疫作用。静脉注射用的甲波尼龙属于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其高浓度的溶液特别适合治疗一些需要强效并具有快速激素作用的病变。甲波尼龙具有强力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及抗过敏反应作用。甲波尼龙能扩散透过细胞膜,并与特殊的细胞内受体相结合。此结合体能进入细胞核内,与DNA结合并启动MRNA的传译和不同型酶之继发性蛋白合成。甲波尼龙依靠这些酶来发挥多种作用。其抗炎类作用,免疫抑制作用及抗过敏作用,导致以下结果:减少发炎部位免疫作用细胞之数,减少血管扩张强度,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吞噬作用,减少前列腺 及相关自体活性物质的生成。甲波尼龙也具有极低的盐皮质作用。甲波尼龙的最大药理作用出现于其血浓度峰值后,可见其大部分作用是通过改变酶的活性而导致,而非由药物直接作用而致。地塞米松属长效糖皮质激素发挥作用慢,且作用效果不及甲波尼龙。所以甲波尼龙救治双硫仑样反应,见效快,安全,为临床较佳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杨宝峰.药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1—364.

[2] 黄万龙,雷招宝.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及其防治.中国医疗前沿,2008,30:75—76.

[3] 虞宁娜,吴笑春,辛华雯.警惕抗菌药物与乙醇相互作用致双硫仑样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6(6):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