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坚持就业的导向原则。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就业人才培养规划纲要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不久前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规划纲要》是我同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纲要高度重视各类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就业、改善民生、优化教育结构、体现社会公平、提升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当说,“规划纲要”对于我们思考职业教育的现状提供了宏观的、前瞻的视野,是我们思考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路径与指针。
《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坚持就业的导向原则。以往的高职教育中,仅就高职院校自身来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的体现在没有一个清晰的对高职生的培养定位。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一方面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对综合知识及能力的教育培养重视不够,认为只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行了,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只重视专业理论的教育,忽视或不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手的实践课太少,提供相应的实习培训机会也少,即使有也是走走形式,而不是真刀真枪的实干,很多学生刚毕业出来实践操作要么不会或么不熟练。
其次,一些院校思想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了解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特色不强,一些专业设置趋同化明显。很多学校,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都一味向综合性高职院校靠拢,纷纷开设一些趋同专业,如会计学、计算机等专业,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浪费。只顾如何生产“产品”,并没有想到如何将“产品”推销出去,给“产品”找到合适的买家。
再次,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起来.纷纷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硬件是上去了,但是师资力量却跟不上,软件设施相对比较弱。虽然各高职院积极的不惜一切招兵买马,招聘了大量的人员,但主要以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为主,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
最后,很多院校对学生创业教育、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重视不够。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还停留在意愿式的岗前培训、就业前指导、学生应聘技巧以及掌握职业技能等单一的就业指导上。此外,很多院校并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环境。
《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规划纲要》的要求,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高职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是指以提高高职毕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笔者平时高职工作中的经验,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职业能力培养、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结构,健全教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两个角度来培养人才。一方面必须加强除了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文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有关人文的选修课,组织文化艺术活动,成立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自已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念,通过各种系统、规范、有效、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毕业生具有从事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三个能力:一是职业核心能力。二是行业通用能力。三是专业岗位操作能力。围绕着第一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相关专业并构建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符。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各高职院校首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时刻以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向。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来源于职业岗位的需要,应体现高新技术应用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超前性,突出职业性,提高针对性。《规划纲要》指出,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中,必须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立健全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制度。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考虑采用“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订单式教育”,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即组织新生参加企业的招聘会,面试通过的学生由学校重新排班,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学生也定期由学校组织去企业参观实习,学生在毕业前再由企业考核,通过者即成为企业的员工。然后在第三年开始通过在用人单位的实习双向选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可根据需要调整岗位,根据发展选择企业。其优势在于提升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增强了实践水平,提高了职业选择能力,能够更好的胜任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大、质量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岗位零距离,综合素质高是“订单式教育”培养的鲜明特色,是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再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校的软件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着力实现“双师型”目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具有类似教师+某个专业技术和职业指导(如讲师+工程师等+就业指导师)的专门人才。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这样的教师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校也应当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将年轻教师送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也要积极到科研单位,到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最后,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双证书”制度,加强就业及创业指导工作。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以就业为到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双证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充分合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要着手进行,并将其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强创业和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职业教育、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老师,定期将这些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去获得创业体验,参加创业实践,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此外,应积极鼓励具有创业性质的学生社团的发展,教有能力的学生当老板,从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另外,可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总之,面对高职教育现实,面对人才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现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困难与机遇共存,压力与挑战同在。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转变观念、调整措施、提高质量,完善就业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下,使提高人才素质与科学就业同步向前,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