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道路交叉口路面破损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道路交叉口路面破损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基于某条道路交叉口路面破损现状调查,对交叉口路面破损病害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为某市道路交叉口路面的养护维修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交叉口;路面破损;调查;车辙

引言

我国道路交叉口区域内的拥包、车辙、波浪等沥青路面破损现象严重[1],与其他路段相比不仅破坏的时间早,而且破坏的程度更重,严重的影响了整条道路的使用性能。因此,对交叉口路面破损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其路面破损原因,对于延长交叉口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道路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调查内容

交叉口路面破损现状的调查内容包括:修建时期、养护情况、路面结构形式、病害情况和交通量。

2、修建历史及养护情况调查

通过向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和使用等相关部门了解道路的修筑时间、设计施工情况、历年养护情况以及是否改扩建情况和道路相关的技术标准等。调查了解到某道路交叉口的沥青路面为白变黑,沥青路面新罩面摊铺完毕约1年左右。

3、交通量调查

调查了交叉口24小时的交通量情况,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4、路面结构调查

路面结构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沥青路面结构形式

5、路面破损调查

5.1病害形式。路面病害包括裂缝、沉陷、推移、拥包、剥落和松散等,为了方便调查及最后数据的处理,在调查路面病害时将其分为变形类、裂缝类和松散类[2]。

5.2调查方法。采用人工检测,由2~4人一组,仔细观测路面的破损情况,记下各类破损的类型和位置,并用量尺量测路面上各类破坏的范围或长度,最后计算路面裂缝率及破损率等。

5.3调查结果。现场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知道,某道路交叉口沥青路面主要的破损形式为车辙,并伴随有裂缝、拥包、沉陷等其他的破坏类型。

6、路面破损原因分析

6.1交通荷载。由图1可以得知某道路交叉口的交通量很大,高峰时期可以达到5000pcu/h,又由于交叉口区域的交通管制大,车辆会频繁的启动、刹车等,使得道路交叉口区域的车轮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都很大,那么将会使得沥青路面结构层内的剪应力超过材料自身的抗剪强度,导致沥青路面面层出现车辙、拥包和推移等破坏。

6.2渠化交通。通过道路交叉通量的调查,发现道路交叉口上行驶的重车很少,且通行的车辆中有90%是小型车辆,但是交通量很大。另由于城市道路交通量的增长很迅速,且城市交管部门为了提高道路交叉口处的通行能力,会在道路交叉口处采取减小车道宽度以增加车道数量的措施,使得交叉口区域的渠化交通现象严重,这将会使得车辆荷载会越来越集中的分布在道路的某一中心线上[3],从而加速路面破损现象特别是车辙的出现。据有关的研究,车辙的发展速度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但车辙深度随累计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以至于道路丧失使用性能。因此道路交叉口区域渠化交通的加剧对于沥青路面抵抗车辙变形是非常不利的。

6.3环境因素。根据某城市的气象资料,某夏季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有85天,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年平均约30天,盛夏酷热少雨。沥青路面在一定气温、日照和风速条件下,会较白色路面吸收更多的热量,因此沥青路面结构的温度会较其他路面更高。一般在夏季高温的条件下,沥青路面路表温度会达到50℃~60℃,有时候会达到70℃。而高温会使得沥青路面表面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车辙的出现[4]。

6.4设计施工因素。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指沥青路面基层和面层的结构类型、沥青路面的厚度及施工质量等。当路面基层强度和稳定性足够时,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则主要取决于沥青面层和基层本身的性质,所以保证面层和基层强度和稳定性是防止沥青面层产生车辙的基本条件。此外沥青路面施工时,有没有充分压实或料温是否足够等施工原因会导致沥青面层压实不足,从而致使通车后继续压密形成车辙。

6.5其他因素。路面积水或路面结构含水量增加时,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力在潮湿条件下会被削弱或损坏,在行车荷载和水分的联合作用下,这种损坏会明显加剧,从而导致沥青路面产生较大的车辙。

7、结论

通过对某道路交叉口路面破损现状的调查和路面破损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沥青道路交叉口路面的主要破损形式是车辙;

2)交通量大和交叉口处的渠化交通是加速沥青道路交叉口路面车辙现象的直接原因;

3)高温天气会显著的加快沥青路面车辙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宝林.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车辙变形现场调查及数值模拟研究[J].2012(5)

[2]邱畅.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损坏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09(08)

[3]王乐.国外沥青路面车辙的控制[J].交通标准化,2011(08)

[4]刘圣保.城市道路交叉路口沥青路面车辙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工程与建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