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剃头匠”与剃头担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剃头匠”与剃头担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把为男人理发称作“剃头”是从清朝开始的。因为满族男子的发式是剃去颅前的头发在脑后留辫子。他们进入汉族地区后,明令汉族男子改变明朝留“全发”的习俗,剃头梳辫子以示归顺清朝,否则就视为反抗朝廷而被处死。清初有“留头不留发(指剃头),留发不留头(指杀头)”之说。所以清朝的近三百年间除了和尚、道士之外,成年男子都是剃头梳辫的发式,于是就有了剃头匠这行手艺人。

近几十年随处可见的理发店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洋玩艺儿”。在梳辫子的年代,剃头匠们的“店”,一种是在城镇某处固定地点——如街道的交叉路口头旁、向阳背风的城墙根儿等处搭个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种最为常见的是剃头挑子,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走街串巷,上门服务。

过去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使用一种“唤头”的工具。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把儿,另一头微张,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这就算是剃头的叫卖声(即市声)。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这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刀布和手巾。如今这种剃头挑子已很难见到了。

7月19日,在陕西大荔县羌白镇的街道上,年已80岁的剃头师傅孔万明眼不花、耳不聋、手不颤,只见他熟练地为客人的脸上涂上肥皂沫,手持明晃晃的剃头刀,在一块长条形的牛皮上把刀劈快,只用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几下之后,头发便一扫而光,发根也被理得干干净净。

孔万明老人从18岁那年在华县拜师学艺后开始挑上剃头担子,走乡趁墟足足60个年头了。每逢墟日,他总还要骑上自行车跑近3公里的路到镇上摆摊。生意倒还不错,一天下来能剃20多个头。现在每月有六个墟日,一月下来能挣上三五百元,也为娃们减轻了负担,挣个零花钱又锻炼了身体,何乐不为呢。

他说农村老年人剃光头的比较多,理发店基本没有会剃头的,因而都成了他的老主顾,老人家剃头功底到位技术好,每剃一次头只需五元钱,每剃完头、刮完胡子,也学理发店免费给客人提供在头、颈、肩部眼角拿捏穴位“放火”、“打眼角”等按摩服务,所以很受欢迎。

其实剃头这个行业行话也很多,比如把剃头刀子叫“青子”,把剪子叫“苗子”,把短头、光头叫作“打老沫”,刮脸称作“勾盘儿”……到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了。不由得让人感慨,年轻人风行美容美发、理发不用刀,和剃头匠打交道的没有了,只剩下一些老年人还离不开剃头匠的刀工。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老行当、这样的老人、这样的手艺也渐渐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