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倾听儿童:“我喜欢这样学语文”之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倾听儿童:“我喜欢这样学语文”之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问卷中绝大多数表达了这一观点。譬如:

刘沈钰:我喜欢轻松快乐地学语文,不是一直读、背、记、抄,而是老师设计一些有趣、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大家学习语文就会兴趣倍增。

毕然:进入五年级了,却时常怀念一二年级的语文课。那时候教一个字,老师能编出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我们,一个词语就带出了一首童谣,非常好玩。有时候,不知不觉的一节课就结束了。这个字、这个词语也记在了心里。这样语文课又好玩,又有效果。

马以恪:三年级有一回学成语,有一个成语叫“鱼贯而出”,当时不知怎么,老师就带我们开始了成语接龙。大家一个个接,笑声不断,我不仅记住了“鱼贯而出”,还记住了“出生入死、死气沉沉、沉默寡言、言而有信……”后来,每次学成语,我都会不知不觉地试着自己去接龙,好有挑战性,真是太好玩了!

学生的观点,再次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思考。纵观当下一线语文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课堂,时常出现“谈形式色变”的尴尬。游戏情境识字被视为画蛇添足,课本剧表演被视为幼稚可笑,设置游戏活动被视为花架子……这一切使得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于是,不如“一刀切”,干脆一本正经、循规蹈矩地上语文课。似乎这样的语文课,才严谨深刻,才有思维含量,才彰显语文特质。

笔者认为:对于学习的主体――儿童来说,应当将学习形式的趣味性作为教学核心要素之一。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中提出:“教学要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让儿童快乐的活动,才是健康的。在进行较高级的智力活动时,儿童需要外在的刺激来引发兴趣。总之,学习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乐学”主张,与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表达的“寓教于乐”的观点都是一致的。

当然,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玩”,要充分凸显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玩”,要从文本特点及教学要求出发,有意识地与“创”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对话、补充故事情节、调整叙述结构,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创造性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让学生创改文本内容。比如,笔者执教小语五上《金蝉脱壳》一文,“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依据这一段文字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把这句话中的“仰、扑、抓、抽、出来”等词,试着创改成其他动词,比比谁改得多、改得好。然后,再读课文,对比思考。在这创改读比的过程中,学生挑战了自己的语言思维,领悟、品析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课堂生机勃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创意写作。比如,在学了 跟“谈”有关的成语之后(详见苏教版五下练习五),笔者结合班级的儿童诗教学,让学生围绕“谈”,创意写作儿童诗,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的给“无稽之谈”追本溯源,有的让“夸夸其谈”“信口开河”和“拾人牙慧”聚到了一起,有的侧重“谈”的内容,有的侧重“谈”的样子,还有的写出了一首关于“娓娓而谈”的有故事、有趣味的小诗。

语文课堂中“玩”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教师着眼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兼顾文本特质和学生特点,给予学生创造的平台,赏识学生创意的思维,学生必定能从原本单一枯燥的课堂中扬起笑脸,发现语文的曼妙,习得母语的精髓。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